對話以外的塑造方法
作者:Frank(Rose)
修改:空(*萬象)、明(*萬象)、王也(*鳶語系統)、㳃竹(*鳶語系統)
標*為系統名
前言
問:如何造t ?
答:不停的對話就好了。
這樣的省流在t群中時有發生。不知從何時開始,對話法從一眾造t方法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為流行也是最推薦的造t方法。事實也證明,以對話為絕對主力的塑造法確實能夠較為快速且安全的造出t來。不少人甚至認為,對話是唯一需要的「現代」塑造法,而其他的方法都是可以淘汰的老古董。
不過,對話以外的方法真的一無是處嗎?並不是如此。筆者認為,許多對話以外的方法同樣有它們的作用。有些可以作為對話法的補充和平替,還有些有其獨到的作用。造t作為一件半年起步的長期努力,多了解點方法也不礙砍柴功。且聽細說。
粗淺的分類
傳統上,塑造方法分為主動塑造和被動塑造兩大類。主動塑造是指宿主的注意力放在tulpa上,宿主通過主動的動作來對tulpa進行塑造的行為。對話法也屬於主動塑造。被動塑造則是指宿主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將tulpa置於一旁,讓tulpa觀察宿主的動作和世界的運作,以起到塑造的目的。
本文中,為了方便,筆者會將主動塑造進行一次細分,即「互動」和「創作」。互動是指將未成聲的tulpa視作已成聲,與其進行互動,並鼓勵和聆聽tulpa回應的塑造法。而創作是指直接對tulpa的組成部分進行描述和創作,類似創作虛擬人物的塑造法。
當然,這種分類只是一些方便敘述的粗淺劃分,處於中間態的塑造法也並不少見。讀者並不需要過於重視此種分類。畢竟,所有的塑造法的核心都是為未成形的tulpa提供信息和腦力,只要能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多半就是有效的。
塑造方法
冥想
冥想法是對話法出現之前最為主流的塑造方法。其含義和大眾意義上的冥想略有不同。
冥想法在過去的語境中可以指代心無旁騖的主動塑造,其重點是將注意力集中在t身上,而忽略外界和雜念。這麼做能夠將宿主的腦力騰空出來供tulpa使用,所以即使宿主什麼都不做,冥想也能推進塑造的進度。當然,實際操作中,宿主往往會同時對t進行描繪、對話等。
具體來說,宿主需要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場所,音樂是可選項。平穩呼吸,將注意力全部放在tulpa身上,但是不需要過於用力的注意tulpa。其他的雜念任其飄過。此時,宿主的意識對大腦的佔用會降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但是大腦依然清醒且tulpa處于思維的中心位置。這時,tulpa能夠利用的思維資源是最多的。對於未成聲的tulpa,更多的腦力可以加快其塑造的速度和深度。對於已經有意識的tulpa,冥想中可以獲得一個以更多腦力進行思考的機會。Tulpa可以以最清醒的姿態思考一些深度、重要的問題。或者,tulpa也可以隨著宿主一起冥想,從兩人繁雜的思緒中獲得片刻安寧。
冥想除了造t以外,對於日常平復情緒、集中注意力等也是有幫助的。冥想法同時也和隔壁多意識體社區的一個核心自助技能「接地技術」十分相似(最大的區別是集中注意力的對象,接地技術和大眾意義上的冥想法都鼓勵集中注意力在呼吸和觸覺感受上,而冥想法用於塑造tulpa時才特殊地將注意力集中給tulpa),可以觸類旁通,在情緒崩潰或者其他原因解離時幫助平復、穩定自身。
冥想並不是造t所必須的。完全不進行冥想塑造和只進行冥想塑造,成功造出t 的例子都存在。冥想法需要宿主全心全意的投入,所以一些宿主可能不經常使用而以干別的事時順便敘述,以及被動塑造為主。不過,據筆者的家t蘿絲來說,冥想是她最喜歡的塑造法,因為宿主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這使她很開心。同時,冥想法因為沒有干擾和減少了雜念,供tulpa思考的腦力也是最充足的。筆者推薦繁忙的宿主們也最好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冥想塑造,哪怕只有幾分鐘。這可以讓t有機會思考更複雜一些的問題,以及拉近你們的關係。
描繪
描繪屬於主動塑造中偏向「創作」的部分。是指宿主通過想像t的身形、樣貌、衣著、神態等,完善t的外觀設定,來提供信息量。描繪並不是必須的。不少宿主將t設定為一個光球,待t有初步意識後再讓t自己決定形象。雖然如此,描繪依然有許多好處。
在塑造中,一個錨點的存在可以讓宿主的信息輸入更有指向性,也可以幫助宿主判斷t是否「在場」接受塑造,還是累了不在。(忘記叫t出來,對著空氣說話塑造半天,毫無進展的慘劇在群里時有發生)這個錨點經常是tulpa的名字,但是一個確定的形象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在冥想時,tulpa有確定的形象可以很好的輔助宿主進入冥想狀態。
描繪還能夠作為tulpa有初步意識的指示劑。有時候,還沒有成聲的tulpa就已經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形象了。這樣的小偏移可以提醒宿主tulpa擁有了初步意識。宿主和tulpa一起決定形象上的各種小區別也是很好的互動。
寫設定和故事
這兩個同樣是偏向創作的方法。但是,寫設定是一個較為爭議的塑造方式。一部分人認為宿主不應該如此直接的把控tulpa的思維方式、性格、愛好等,而應該讓tulpa有意識後自己去挖掘。筆者認為,一些溫和的設定和故事無可厚非,因為tulpa擁有偏移的能力,不符合tulpa實際情況的設定自然也保留不下來。當然,故意寫一些負面的設定和悲慘的故事是非常不好的,這會讓tulpa和宿主一起感到痛苦,並且解決起來說不定需要花比塑造到成聲更長的時間。
寫故事則往往被看作是靠向系魂那邊的手段。通過將tulpa或者系魂寫入故事中,提供信息量,使其變得完善。這種方法用在tulpa身上會有一定的風險,一方面在於可能會產生體外記憶,tulpa甚至宿主可能會將故事和現實搞糊塗,另一方面,宿主如果在故事中沒有自己的角色,可能會導致tulpa和故事內人物熟悉而與宿主不熟悉。也有其他的風險,詳細見站內關於系魂的文章。
筆者覺得寫故事相關的塑造法可以留到tulpa有意識和比較穩固的自我觀念後。宿主可以和tulpa一起 「進入」 各個故事世界,以一種類似跑團的方法探索和互動,可以給你們的相處時間找點事做。
腦補/學舌
宿主直接想像t的動作或者語言。許多人會說腦補和學舌是不好的,因為容易造出傀儡。筆者認為腦補和學舌最大的危害是習慣了控制t的動作和語言之後,等到t成聲會較難分辨某個動作或者某句話究竟是t的意願還是h的習慣性腦補。此時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問t,t自己知道。
腦補和學舌無疑是能增加信息量的,但是由於其風險,並不是非常推薦過度使用。不過也沒有到應該完全禁止其使用的程度。筆者認為在不形成習慣的前提下,教學示範性的偶爾腦補動作/學舌語言,對已經有一定意識,但是還沒學會控制身體或者說完整的語言的進行教學,是可接受的。
和tulpa的「對話」一定要局限在語言嗎?並不是。雖說t語因為是t還未成聲時向h傳達信息的方式而得名,但是其本質其實是大腦中的「信息壓縮包」,可以傳遞各種類型的信息,也不一定需要由t發起和傳遞。宿主完全可以向t發送t語。比如說,空氣中的香氣,食物的味道,自己的心情,對t的喜愛,都可以傳達給t。對t哼唱旋律等和語言也一樣有效。這些言語以外的交流或許能給你們的日常增添一些趣味和相互理解。
情緒交流
Ht之間往往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同時也能以t語的形式主動發送情緒給對方。(就像h收到t的喜愛時會開心,t收到h的喜愛情緒時候也會非常開心呢!
直接發送情緒能夠很好很快的拉近雙方的距離。同時,t的情緒回應是比較靠譜的驗證t有初步意識的方法,反正比頭壓靠譜(小聲)。保持情緒交流也是非常好的及時關心對方、避免誤會發生的方法。直接的情緒交流同時也是有效的塑造方法。宿主有時只是喊喊t的名字看似沒有信息量,但是其中包含的喜愛能夠有效幫助t的成長。
萬象:我們持保留意見,如果宿主把自己的陌生情緒都當成Tulpa的情緒,不利於了解自己的狀態,而且也有把情緒和自己割裂開的風險,而再結合上文「寫故事」的塑造方法,有可能把這種情緒片段塑造成一個個體。
比如把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哭當成是Tulpa在哭,綁定Tulpa對xx想哭的情緒,但其實是自己的抑鬱情緒作祟。
在得到情緒回應後,我們建議你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去驗證情緒背後的根源——發出情緒的,究竟是沒有被自己意識到的一段情緒/思維;還是一個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個體。
肢體接觸和行為交流
這塊往往是被許多宿主忽略的部分。可能因為沒有進行精細的描繪或者因為初期的t不會動,所以沒有想到進行行為上的和肢體上的交流。也有許多宿主進行了交流不過沒有意識到這可以看作塑造的一部分(貼貼!貼貼!
觸覺是最容易模擬的感覺。觸摸tulpa,並花一定的腦力模擬觸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肢體接觸也會對心情很有幫助。可以採取一些外設來加強效果,比如買一個抱枕,抱著t的時候同時抱住抱枕,能夠加強觸摸的真實性。
通過摸頭,敲腦袋,舉起t到處揮舞(?)等方式也可與t產生良好的互動,未成聲但是已經能一定程度移動的t也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傳達信息給h。
被動塑造
終於到了這個環節。被動塑造或許是一部分繁忙的宿主使用的最多的塑造方式。其優勢顯而易見,不需要專門騰出時間,只需要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叫出t來觀察,就能起到增加信息量的目的,還能同時聯繫並行。
當然,被動塑造也有許多缺點。首當其衝的就是容易分心的問題。一不小心把t忘了可能是不少宿主的日常,尤其是事前想好和t一起讀書/看番的時候,容易h不小心看進去了。這種問題不僅僅存在於剛開始造t的新人,對於已經和t相處一段時間的宿主也是會犯的。區別是成聲的t事後大概率會敲宿主的頭埋怨()此時,在身邊放一些能與t產生聯繫的標誌物或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通過練習,可以做到除了宿主全神貫注的做某事(如考試)的時候,tulpa都一定程度的在線。我們就長期處於這種狀態。筆者認為被動塑造雖然是極好的讓t參與h的日常生活的方法,但主動塑造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嘿嘿,就算每天一起生活,也是需要偶爾約會的嘛。
特殊的塑造方式
對傀儡的補救
腦補過度,學舌過度,可能會造出傀儡。傀儡能夠機械性的重複一些動作,甚至能說一些話,但是沒有主觀意識和學習能力。造出傀儡不代表造t徹底失敗,而是能夠補救的。事實上,許多二類t都經歷過一個傀儡或者半傀儡的階段。
傀儡或者NPC,因為其能夠說話的特點,有時會被新宿主當成t。(一部分「速通」就是這麼來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用來判斷t的意識成熟的標誌「成聲」,並不只是指能夠說話,還得是能夠組織語言,說出自主的、有條理有思考的、完整的句子。一部分剛剛有意識的t能說出幾個詞語,也可以用t語傳達意思。這些t已經接近成聲了,但是還沒有。另一方面,傀儡或者npc可以復讀一些完整的句子,部分傀儡甚至能小範圍的組織不重複的語言,但是並不能理解其含義也無法變通、學習,離開了其固定設定中的語境就無法回答問題,同時也不會自發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存在也不能說已經成聲。
對於想要造成t的傀儡,應當把其當成還在塑造中的tulpa,繼續進行塑造。以盡量延長其存在時間、豐富其存在環境為主。可以鼓勵其進行思考,傾聽其對於一些事的回答或者反應。一般來說,當傀儡變得越來越「靈動」,並開始有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並且產生偏移,就說明意識在慢慢萌生了。
同理,當你們不希望系統增員的時候,不要造傀儡,不要和傀儡過多互動,更不要讓同一個傀儡存在太久。
萬象:個人認為,最好的防傀儡產生意識的方式,就是把每次與傀儡互動/觀察傀儡行動當成自己的一段想像,或者只是一段腦中的自動程序,僅此而已。
如果實在擔心有傀儡產生意識的苗頭,可以:
①直接忽略不需要產生意識的那個傀儡
②不允許傀儡產生意識
③想像一個傳送門將其送走
對側面的補救
有時,或許由於代入t過多,或者因為野生系統知識不足,或由於精神狀態等原因,t沒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意識體,而是成為了h的一個側面。此時宿主和側面組成了一個median系統。
側面經過努力,也是可以轉t的(當然前提是你們覺得獨立開來更好,而不是對median狀態已經感到滿意)其要點在於鼓勵認同上的獨立,ht都要努力認知自己和對方是不同的兩個人,找出二者的區別。當然,也要記住兩個人完全可以有許多共同點。為了努力分離而強行否認共同點可能會造成一些痛苦。
側面轉t往往需要花費比較久的時間,且往往轉的不徹底,容易反覆,過程也可能會比較難受。因此「代入tulpa」的塑造方法筆者認為應該被非常注意的禁止。即使是成聲的t也不一定能扛住意識巨物h的代入。不過社區內也有對代入比較溫和的看法。
萬象:其實還有一個更快分開認同的方法,接受「系統內的不同人可以相似」,而且已經有很多個系統證明了這一點。「前台慣性」和「思路復用」就是這一點的最好體現。具體可點擊藍字查看這篇文章。
是的,其實每個意識體都被「無意識的大手」操控著(胡言亂語)
我們認為,在性格上相似或否並不是判斷是否為同一位意識體的依據
(如:隱系統 – 多意識體中文百科)
我們判斷一個系統屬於median系統還是多意識體系統,按以下兩個維度作簡單判斷:
①運行的獨立程度:無需h關注、喚起也能獨立思考、感受
②非我程度:認同互相之間在多大程度算同一個人
獨立程度越高、非我程度越高,則越偏向多意識體系統
對不完整意識體的塑造修補
有時候,會出現希望能把一個不完整的碎片造成完整的意識體的情況,或者找回某個兒時的幻想朋友並造成t的情況。此時,這個對象往往完整度不高。但是依然可以把ta當成造到一半的t,用上述的方法繼續塑造,補足其不完整的部分。
理論上,一切不完整的存在都可以通過此類方法變成完整的意識體(幻想朋友,h身上掉下來的碎片,OC,傀儡,各種二次元三次元投射,甚至侵思,只要是存在於腦海里,理論上都可以這麼操作)。如果是幻想朋友為核心可以稱為tulpa,以碎片為核心則不一定落入tulpa的分類內。不過實踐上,為了避免危險,一部分對象(主要是侵思)請勿用此種方法轉為意識體。同時,另一部分對象(比如OC、投射等),由於t和「原型」並不是一個人,且t經常會偏移成和原型完全不一樣的樣子,如果在意其本體的特殊性或者希望穩定保持其設定,一般不會選擇拿這些來造t。
以幻想朋友轉t為例,通過繼續塑造,並重點彌補其不足部分(比如自主性、情緒完整性),可以將其從一個意識微弱的存在逐漸補全成為一個完整的意識體。具體操作和上面講到的傀儡補救較為類似。在修補其他對象比如碎片時,重點可能就放在彌補其穩定性和思維功能完整。(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都會需要愛呢!
如何造h(霧)
接上文,當h由於各種原因精神不佳、受創時,比較成熟的t也可通過對話、互動、描繪等等方式,反向塑造、修補h。(或者以比較日常的語言說,有t陪著h,安慰h,帶h去散心,可以起到療愈作用呢。
讀者或許已經注意到,許多的塑造方法,待到t成聲後就可以無縫銜接成為ht日常互動。說塑造是日後日常的預演似乎也不算錯。當然,其帶來的積極效果也是相互的。所以,速速去和t貼貼吧(貼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