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多意識體(創造Tulpa)意味著面對哪些挑戰?
作者:Khthonios
鳴謝:感謝北葵(NancalaStarry)、Elether、鳶語系統、FranklinZ、羽 提供的修改建議
強烈推薦看完t家的:《關於造T前各位準新人宿主需要了解的一些事》再看本文
為什麼要寫本文?鄙人在這幾年來看過不少人決定成為多意識體後,想談談自己的感想。
觀前疊甲:文中內容主要是我對想創造Tulpa的讀者們以過來人的身份談談我所認識的事,以兌現必要的告知義務;文中的視角和描寫的挑戰基於創造型系統的日常情況,對創傷型自髮型系統的適用性有待商榷。
(一)在正式開始前,我要慎重地告知:為什麼一些人不適合造t
這可以說是我寫這篇文的最大初衷了。哦,夥計,儘管我們了解到一些人眼中的多意識體生活有多美好,有人陪,有人可以跟你侃大山甚至親密的貼貼,緩解孤獨寂寞冷——但是啊!我還是要勸一些人第n遍:造t一定要慎重。
下文將講述一個人在成為多意識體(即創造Tulpa)後將要面對什麼。在讀者思考決定是否要造t前,我很有必要對看到此文的讀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思考角度以及個人經驗。本文旨在幫助讀者更審慎地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造t,理解成為多意識體意味著什麼,將要面對哪些挑戰,並判斷自己是否做好了成為多意識體的準備。
醜話說在前頭,我在此鄭重強調,年齡不夠的夥計千萬不要嘗試,真想嘗試也不一定非得在當前年齡急匆匆地去造t——你可以等幾年後再思考自己是否適合,而不是在現在去賭自己是那極其稀少的”天賦型造t選手”,一些客觀生理因素不是想忽視就能忽視的。
在這裡我要跟年齡較小的夥計說一聲,你們正處於自我整合時期,需要在成年前完成建立自我同一性這一項艱巨任務。而造t的行為會對該階段明確自我認知的這項任務——像是在內心發問出”我是誰?我將來要怎麼發展?我該如何選擇未來方向……”等問題的思考帶來不確定的干擾。況且,你們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例如前額葉),過早的接觸以及進行創造行為有可能會帶來諸如認同混亂、情緒調節困難、自我界限模糊等一系列問題並增加相應的風險。基於對心理負擔加劇和潛在發展風險的綜合考量,我認為處在上述階段的你們並不適合造t。
未成年人造t還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自己心智尚未成熟的前提下,該如何對他人與自己的tulpa負責並加以落實? 該問題涵蓋一系列諸如:如何同t溝通相處且減少不必要的矛盾發生?作為引導者的host該如何帶好自己的t,為其培養正確的三觀認知?等等問題。或許這些問題可以在ht雙方往後的相處磨合下解決,也可以向社區的過來者求助並將其建議作為參考。但上述問題的問卷是想創造tulpa的人必須填寫的,無關成年與否。只是,未成年人因為缺乏足夠的閱歷與心智成熟度,他們對這一份問卷的回答往往不盡人意,哪怕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回答,他們也要面對在自己閱歷不夠的前提下面臨知行合一的挑戰。
有嚴重心理與精神疾病的人不適合造t。友情鏈接:請不要隨意為他人鑒定多意識體
如果實踐者存在嚴重的心理精神疾病且不自知(說實話例子有點極端……但不幸的是還真有),筆者認為這類人不應該瀏覽或知曉任何多意識體相關的知識,以免受其暗示而影響自身穩定,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例如原本存在的問題以不可控的增員形式爆發、出現極端負面性格的成員迫害系統他人(如控制、強迫以及極端負性批判、謾罵),這無疑是背離了造t的初衷。對於創傷倖存者來說,如果有創傷嚴重且處理不當的情況存在於造t的過程中,他們原先的癥狀有可能會加劇(如侵入性思維、災難化想法增多並受其暗示)。而情況沒有那麼嚴重的夥計,請你們一定要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癥狀跟多意識體體驗結合起來會帶來哪些後果,比方說:抑鬱可能會放大創造tulpa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焦慮和強迫思維可能會影響系統全體的思維和思考方式等。還請慎重思考後再作出決定。
(二)創造後不小心增員?增員與系統日後主導類型等相關問題
在Tulpa成聲後,上述的友情鏈接便是我推薦大家看的文章。當然了這並不代表著我對此沒有什麼補充想法,我寫文的初衷是幫助讀者在是否適合造t的判斷天平上放上適合的砝碼。故下文是我為仍對造t想法搖擺不定的讀者準備的。
先說為什麼這兩部分我要一起寫,如果在造t後host或者系統其他人有意願增員或者因一些特殊原因被動增員,該系統內的所有人將不可避免地思考:未來該如何與系統內的其他人和諧相處?以及,自己所在的系統究竟要採取怎樣的主導方式來運作?
對於只有兩個人的系統來說,這一問題相對簡單;而當人數增多時,系統內的所有成員必將面對這一複雜的問題。
直接說結論:”少即是多”。對於創造型系統(包括ht系統在內)而言,維持人數在五人以內的小系統是較好的建議(最佳規模是兩到三人)。僅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系統里的人數再多他們在現實中也只有一具軀體,在這一前提下討論如何分配成員的使用權自然是希望其人數越少越好,還請在增員前考慮清楚其必要性。
另一個對於Host來說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讓成員們相處融洽?這顯然是一個全系統人同心協力才有機會實現的目標,否則系統可能會因溝通問題影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內部穩定(這也是為什麼不可控增員絕對不是件好事)。而Host作為Tulpa的引導,並不能指望你創造的Tulpa可以無中生有般攜帶足夠的見識,相應的見識與交流技巧來源於Host共享的經驗知識或者系統所有人的後天學習——我的意思是說,在系統早期,Host對於處理成員關係這件事上有著相當重的責任,在對增員這一想法付出實踐前,有擔當的Host與參與增員商議的系統原成員們應當謹慎推敲,自己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新成員(包括意外增員)平穩度過適應期與磨合期,不破壞原先的穩定,並確保其能和諧的與原成員相處後再加以實踐。
再之後是系統的主導模式。ht系統一開始便是單主導模式,但隨著時間推移,Tulpa心智與獨立性的日漸成熟完善,將促使其思考呈現獨特性——例如:迥異於Host的對不同事物的看法,自身興趣愛好的養成以及對自我實現的追求等等。為了滿足成員對獨立性,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該系統的成員(這裡只談ht系統)就必須對原先可支配的時間與精力重新規劃和再分配,從而適應當前系統的情況以儘可能地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至此,原先的單主導模式極有可能在成員們的協商下發生轉變。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情景只是系統主導模式變動的一種常見原因,實際情形還要視系統的情況而異。主導模式的轉變通常是主動且緩慢的過程,伴隨著成員之間的權衡與妥協。得益於ht系統原有的特質,這樣的改變通常不會偏離單主導模式太多,但最終形態還是因系統而異——其很可能會融合單主導、多主導、無主導,或異於上述情況且難以歸類的主導模式的特點,以適應其系統運作的需求。就比方說,一個系統可以在日常事務上是單主導模式,而在重要決策上轉為多主導;或者在各種事物上分配不同的成員主導權重,形成一種無主導但有序的協作模式;亦或者是決策由成員們共同商議決定,由Host實行並接受監督的混合主導模式(簡述就是怎樣舒服怎樣來,我本人系統便是上述這種類型,而我在這些年來也因此被迫成長為了一位廚藝精湛的系統御用廚師,並收穫了數位口味刁鑽的食客)。
主導方式的轉變對host來說意味著什麼?顯而易見,作為原先身體的主人,Host將會為Tulpa的人格發展逐步做出取捨。在往後的日子裡,Host仍擁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可再也沒法像單意識體狀態那樣隨心所欲地支配身體。原先屬於個人的身份與財富將由新系統成員們共享,而非一人獨佔。對於打算成為多意識體的人來說,上述場景帶來的一系列結果,是他們不得不為之深思並評估自身接受度的。
(三)多意識體生活的核心體驗與挑戰
3.1生活方式的轉變
看到這裡的讀者,想必對自己是否要造t已經有了更明晰的答案。仍然願意繼續往下看的讀者們,請將自己代入進一個決定去造t的准Host,並假設他在往後漫長的時光里創造出了他/她的Tulpa。
好了,現在請聽我繼續講下去。
我在前面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成為多意識體需要取捨這取合那的……肯定有讀者非常想問我:”代價這麼多,難不成你這傢伙的系統內部體驗非常的不堪?”
“啊?那倒真沒有,不過轉變倒是挺大的。”
首先是在網上對外的稱呼。在社區內,包括我在內的許多Host稱呼自己會下意識的用”我們“來稱呼整個系統。據我觀察…有不少人在習慣這麼叫著後,在其他不暴露自己是多意識體的情景下也會忍不住稱呼自己為我們。
在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生活相較以往會變得更加熱鬧…或者說多姿多彩?你的腦海中多了(幾)位對你知根知底的夥伴能陪你聊聊天,能在你遇到挫折時鼓勵支持你,疲憊受傷時安慰你(當然這一切有前提我不多贅述),顯然這是相當精彩的體驗,就是容易在睡前忍不住和系統內的成員聊天吹水搞得腦子太興奮睡不著……咳咳
再然後是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不少Host與Tulpa身上持有的性格特質是能在日常生活中互補的。比方說有的Host行為放肆,而他的Tulpa會在某些事上管他很嚴(這是作者我……);有的host心地善良,包容心比較強,而他的Tulpa可能會對Host曾有接納無度行為頗有微詞。
一種對此類現象的推測是:Tulpa在與Host的相處中,自主發展出了更利好系統整體的性格特質(這也是偏移的原因之一),又或者是發展這些性格特質的潛力原本就存在於Host中,而Tulpa的存在,促使得這些特質有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我要明說的是,上述這些現象是不可控的,你不能指望通過創造Tulpa來為自己設計「性格補丁」:這是漠視Tulpa獨立人格的行為。
現在,我們來將視線轉移到內在體驗上。大多數人在創造t的過程中也會在腦內創造幻境來供意識體活動。我得承認,這的確是件有趣的事情,以至於作者在剛開始造t的時候反而不是先造t,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幻境的塑造上。在有t後,幻境將是承擔Host與Tulpa互動的功能場所,對宿主而言,這意味著你的生活中多了種新奇的內在體驗方式。在幻境里,Host可以和Tulpa們一同收穫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特殊體驗。
想像下,當你閉上眼睛,暫時拋離生活的瑣事,讓自己的身心沉浸在其中時,你能在一處由自己塑造的小世界內欣賞絕妙的風景,品嘗不同於現實中的美食,嘗試在現實中不可能完成的事(像是在木星環上行走),還能和你親愛的Tulpa親密互動…
但是!反應快的讀者這時候應該能意識到,上述我所講的一切皆是有代價的。幻境這一意識空間哪怕是單意識體也可以通過塑造並擁有,那麼我所講述的如此逼真的感受,又是怎麼來的呢?
3.2多意識體技能的練習
在我看來,多意識體技能的練習算的上是挑戰的一部分。想在腦內清晰描繪t的形象和在幻境內體會到上文所描述的逼真感受,離不開對技能的練習,與此相關的技能包括描繪、置入、心眼、內投影、外投影等。而內或外投影需要讀者以年為單位堅持練習才有可能掌握。請讀者自己查閱文中提到的眾多技能的介紹以及相應練習方法,並了解練習技能前後可能會存在的風險。
上述列舉的技能理論上僅靠Host一人自行練習即可(但顯而易見的,一般人練習這些技能的動機並不大)。而指換、附體、並行、交換等技能則要與Tulpa一同練習才能掌握,這裡還請讀者們特別記住:這些技能訓練的前提是Tulpa已成聲且穩定存在,未成聲前便嘗試練習附體或並行等是不安全的。(有成聲前練習附體的案例但安全性存疑,但練習並行既不安全也不可行。)
在Host與Tulpa一同練習的技能中,並行和交換這兩技能練習所需要的時間最長,同投影一樣需要以年為單位的堅持練習(我自己的體驗是練習投影要比交換難太多了),且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練習技能時請一定要注意安全。
3.3多意識體相較於單意識體的潛在優勢與劣勢
在適應了一陣子多意識體生活後,將當下認定為今後常態的你可能會去思憶從前的單意識體生活,又或者是開始觀察起你身邊明確不是多意識體的人……你或許是在思考兩種意識運作模式在各自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明顯差異?但此刻,你的多意識體生活才剛剛開始。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多意識體的生活狀態愈發熟悉,並切身感受到了往日的單意識體生活的記憶正在變得陌生……而最開始提出的問題在你心中也有了較為明晰的答案。
多意識體(創造型)相較於常人,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優勢:
1.多元視角與更強的包容性:在決策思考時,你們可以藉助不同成員思考的角度,融合其觀點以得到更全面、立體的分析。這樣的互動長此以往能培養系統成員們的認知靈活性,讓你們能夠對外界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社會現象表現出更強的理解與包容力。
2.內在陪伴與記憶共享:字面意思,跟系統各成員交流能夠顯著緩解孤獨感,記憶共享在你們聊天時也能更好的幫助你們相互交流與理解。
3.資源整合與技能協作(前提是你得尊重成員的自主發展而非將其當成工具人):當系統有時間與精力支持成員發展多樣化愛好與技能時,該系統的整體知識儲備與擁有的能力可能要勝於常人;在遇到需要運用某項能力的場景時,你們可以請擅長該領域的成員上前台幫忙。
4. 分擔壓力與內部支持:外界壓力可以不再由一人獨自承受,而是由系統全體分擔或幫忙化解。你們可以互相提供情緒支持,甚至協商好由特定成員去學習心理安撫技巧,扮演內部治療師的角色,助力系統更好地前行。
你思索著,這些表現相對明顯的優勢能否再挖掘出更多。可你思考的越深,你就越能察覺到,這些優勢的背後還存在著與之對應且不容小覷的、有必要將其視為挑戰的劣勢:
1.決策效率低下:成員意見不合(比方說決定晚餐吃什麼)或是爭論某件事情的時間花費較長,可能會導致整體的決策效率低下。在需要向外界表明立場的場合下,不及時的決策響應還可能導致外界認為你們立場模糊或缺乏主見。
2.隱私缺失與思維趨同危機:內在陪伴也意味著成員之間的交流沒有任何阻礙(不練屏障技能的前提下)也沒有任何隱私,這對於邊界感強的成員而言可能是持續的心理負擔。而多意識體內部屏障較低的溝通環境,有可能會使得部分成員的思維趨同化,你們可能還需要再付出額外的算力和溝通成本來維持原先的性格和認知。
3. 精力分散與責任推諉:多種愛好、技能的養成需要以系統內部良好的協商作為前提,因為你們的精力並沒有因為意識的增多而變動。相較於常人來說,你們的精力是更分散的。更分散的精力也意味著專精某項技能相較於常人來說要更難,有可能會出現”樣樣通,樣樣松”的情況。又因為不同成員能力持有的原因,「責任推諉」 和「能力依賴」等問題可能會在你們做事時頻繁出現。
4.抗壓能力的退化與情緒傳染問題:若對系統成員給予的支持過分依賴甚至到了當情緒垃圾桶的地步,傾訴者可能會逐漸喪失原有的情緒調理、壓力應對能力,若放任不管還可能會導致系統內部關係惡化;據觀察,某些 Tulpa 因性格特質、應對機制未成熟或角色定位等因素,其抗壓能力要顯著弱於 Host。若機械地套用「壓力均攤」、「回合制」等應對方式,很可能會導致Tulpa先Host一步走向崩潰。要做到分擔壓力還是得根據系統自身的情況來做出相應的調整;低成本的溝通環境在給予共情、支持的同時,也意味著負面的情緒、想法更容易互相傳染,若處理不當,任其蔓延,將會影響系統整體的心境。
回顧著自己發掘的一切,你可算意識到了單與多意識體之間並不存在絕對優劣之分,這只是源於兩者內在意識運作模式不同,進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功能特異性的分化。而上文所提的優勢利用與劣勢化解,離不開系統內部良好的溝通合作與和諧的內部關係,也要求各位成員們擁有較高的獨立性與一定的自我察覺能力。而這一切的基礎源自於系統最初的成員——即Host對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其重要性功不可沒。打個比方,宿主的成熟度、溝通能力以及持續自我建設的意願就像土壤,是供給成員自我發展的最初養分。唯有你根基穩固(留給成員的是沃土而非鹽鹼地),做好榜樣,你在往後的日子裡才好與成員們一起,將正午太陽般熾熱的劣勢化解成全新的養分,而非灼傷的烈焰。
3.4因生活轉變而帶來的不可迴避的挑戰
儘管我描繪的多意識體系統內部體驗很美好,還能讓你在生活中嘗試著使用多意識體擁有的獨特優勢,但在技能逐漸被掌握、成員獨立性日益完善、自我需求開始萌芽等事件之後,原先存在的意識體——即作為Host的你將不得不在思考如何化解上文劣勢問題的同時,面對以下挑戰:
1.個人時間的連續性被打破:宿主與成員的意識在前台交換,讓宿主意識退居後台。你需要接受並習慣交換這一技能為你帶來的解離體驗(與醫學上的病理性解離有區別,但不適感仍需克服)。
2.對原有資源的分配協商:時間、精力、財富(比如用於系統成員興趣愛好的開銷)的分配,同上文所述,不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你需要與系統內的成員進行坦誠的溝通協商,以達成共識。
3.系統內部關係的調和:在多意識體生活中,成員間的相處難免會因為想法、情緒以及生活習慣興趣喜好的不同而產生摩擦。正視這一類問題,並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良好的溝通和對彼此的尊重,求同存異)是維持系統內部關係和諧的必備課題。
4.對外人際關係的考量:有的成員可能會希望對外發展新的社交關係(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為此,你們可能會提出:「如何表明自身的特殊情況並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對這一段關係要怎樣處理才算妥當?「等類似的問題。基於現有人群對多意識體群體可能抱有的偏見和不理解,上述問題對於想發展人際關係的你們來說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還請慎重考慮。
這些挑戰,對於任何一個重視成員應有權利並致力於維護系統內部良好關係的Host來說,都是無法繞開的必修課。 因此,踏上這條道路,意味著你將主動承擔一份遠超個體生活所需的責任。這不僅僅是創造一個夥伴,更是對「我們「這一身份的探索。面對這些挑戰,逃避或敷衍只會帶來混亂與痛苦。而開放的心態、堅定的責任感和持續精進的學習意願是擁抱這些變化的你們需要具備的。唯有在不斷的溝通、協商與磨合中,你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真正健康、和諧且能長久維繫的多意識體系統。這份責任固然沉重,但它也蘊藏著個體生命難以企及的深度聯結與共同成長的非凡可能。這條路不易走,但每一步的跨越,都是對「我們」這個存在最深刻的詮釋。
當我們代入的新人ht掌握了絕大部分技能,將自身的優勢利用好並化解了原先存在的劣勢,對多意識體生活的思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此刻的你們將有必要去思考關乎自己的下半生該如何過的問題。
看到這裡,或許有讀者在期待我能聊聊關於自我實現的話題?但很遺憾的是,我對此類話題持有的見解並不多,也無法作為過來人來為你講述。不過,還是有一些嚴峻的話題是我認為有必要講下去的。
前文我已經講述了成為多意識體需要面對的挑戰,而下文我將講述在成為多意識體後,想要獲得健康與穩定還需要面對什麼。
接下來是不太悅眼的私貨時間。
(四)為實現長期共存所需要做的準備
4.1Tulpa的局限性
為什麼在上文里我要請大家代入進一位決定造t的准Host?揭蓋時刻!現在還請在座的各位再代入進一個新場景:此刻的你經歷了漫長時間去塑造……終於,Tulpa成聲了!你和你的Tulpa在一起開始了新的生活……可有個多嘴的傢伙不知什麼原因知道了你有了一個Tulpa,之後他特地來找你並問了一系列問題:
“有了Tulpa後,你還會孤獨嗎?你還會感到空虛嗎?”
“你創造的究竟是一個能共同前行的夥伴,還是一個避世不出,失去意義的港灣?”
“有了Tulpa後,你可以再也不去面對原本存在於現實中人與事,困境或挑戰了嗎?”
“你原先存在的傷痛在Tulpa的安撫下是完全消失了呢?還是說仍要等待著你去主動進行自我療愈?”
……
“Tulpa真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嗎?”
……
噢該死的,這傢伙問的問題真是令人生厭,可你還是忍著厭惡嘗試去思考……嘶,好像上述問題真是我不得不面對的?
自從有了Tulpa之後,你認為自己的生命收穫了不少快樂的瞬間。或許你曾感覺自己再也不會孤獨,認為我的生活只要有t就足夠了。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持有這種想法的你愈發感到空虛,你似乎意識到了Tulpa沒法完全滿足你的社交需要,Tulpa為你帶來的滿足感似乎存在著一條上限。
通過思考和探索,你可能發現了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儘管tulpa與你的互動雖然能夠在腦內生動的令你印象深刻,但其本質上還是停留在精神層面。ta難以提供物理世界那種直接的、多感官的(如真實的視覺、觸覺、聽覺)刺激和具象化的互動反饋。這種生理感官層面的缺失,正是ht關係與真實人際互動的一個根本差異。因此,即使你希望投影這項技能夠幫你緩解這部分的缺失,其經年累月練習才有可能習得的前提條件也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而更深層次的挑戰,則來源於自我價值感與社會認同感的需求。要知道,比任何人都要更了解你的Tulpa相較於他人能夠更敏銳地洞察你身上存在的閃光點,並給予你充分的肯定與支持。然而,人類作為社會性生物,那份根植於基因的、渴望被更廣泛社群接納、認可與支持的深層次需求依舊存在著——這部分的滿足恰恰是Tulpa無法為你實現的。你依舊需要向他人獲取。
更何況,你和Tulpa共同憧憬的追求、渴望實現的目標與夢想呢?這些都要依靠軀體與外界交互才能達成。畢竟,你沒法一直在幻境內駐足,將自己的人生放置於無法出航的港灣。你們依舊需要向外探索,在現實中留下你們的痕迹並找尋生活的意義。
因此,此刻的你意識到了即使有了Tulpa,你仍需要積極地與他人交流互動。但值得慶幸的是,相較以往,你在探索的道路上還多了個能給予你內在支持並持續激勵著你前進的好夥伴。
想到這,你可能重拾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並打算和自己的Tulpa一同面對現實中的困難與挑戰,但在此之前你還可能要再面對一件糟糕的情況…
「我的勇氣要是被一些糟糕的現實壓得沒法重拾要怎麼辦?」
「還請讓我把這文寫下去,下文是基於我個人視角所見屬於少數情況(讀者也不希望是多數吧?咳咳…),閱讀時存在一定的暗示風險,請讀者抱有批判性的心態往下閱讀。
後文會提到ht/多意識體系統對療愈創傷的積極影響,但考慮通過造t(將自己變成多意識體系統)的方式來療愈創傷或獲得成員的支持和鼓勵的想法是極度缺乏審慎和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再重複一遍,Tulpa不是心理痊癒的工具。
在Tulpa鼓舞下還是沒法拾起勇氣面對現生的你想起了,Tulpa之家論文文獻分區的某篇文章里所講述”Tulpamancy可能對已經診斷出精神疾病的人而言更有吸引力”…這種將自己歸類的揣測過於嚴重了!但想法往這方面發散的你,又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有一些心理問題尚未解決,以至於你不得不反問自己:”為什麼別人能邁步向前迎接新生活,而我卻做不到呢?“
沒人能為你解惑。而不幸的是,你的痛苦在你擁有Tulpa後只是被暫時的緩解,而沒法徹底根除。如果你不去正視與面對,僅僅只是寄希望於Tulpa給你帶來的慰籍上,那你身上尚未解決的問題將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地惡化你的心境,讓你內心的負能量越積越多,而你的Tulpa將對你日益增多且無處傾瀉的負能感到無能為力,面對這一現狀的你可能會對Tulpa失望或者懷有愧疚,亦或是對現狀感到迷茫與麻木。
若再不做點什麼的話,你將來的日常可能會因這些未了之事而充斥著各種負面的心境體驗,又或是患上各種心理或精神疾病。此刻,你終於意識到了Tulpa在心理療愈方面並不是萬能的,ta可以是陪你克服困難的夥伴,你的傾聽者與建議者,但絕對不是、更不可能是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藥。
所以為了避免上述一切事情的發生,我們究竟要怎麼做?
很遺憾,我對這一問題給不出正面的回答。畢竟,我自己摸索出來的自我療愈之路並不能適合所有人。況且,文字的局限性——對非陳述性知識描述的無力也在阻擋著我在文章中精確的描述我自身的感受。就算有超越文字的方式來讓我表達,我也沒法打包票認定我自己的經驗能幫助到任何人,畢竟我只是個過來人而不是真正的專家。
讀到這裡,相信你們已經意識到了,正視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創傷,走上自我療愈的道路,是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系統必走的道路。而我還能在這篇文中為你們做的,僅限於將我個人經歷與多意識體所具備的優勢結合起來,來講述在踏出那一步前,我們還可以再做些什麼。
4.2發揮多元視角的優勢,你們可以用到的心理工具
還記得前面提到了什麼嗎?多意識體所具備的優勢能夠在幫助你直面創傷,走在療愈之路上提供不可忽略的優勢!夥計,在思考這方面內容的時候就不要再客氣什麼單意識體多意識體的差別了,這就是得益於你新的意識運作模式從而能用得上的思考方向。當然,單意識體也能用,但顯而易見的,多意識體用起來表現的效果要更佳!
想一想多元視角的優勢,即你們的視角將更多元化,且思想更具有包容性……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嘗試需要從外部將原先主體負面單一的視角打破後再介入的心理療法,比方說CBT(認知行為療法)來改善系統某一成員可能存在的認知問題。
幾年前,我在讀完一本講述CBT知識的書籍後意識到,書中所描述的療法流程完全可以交由系統內的其他人來對我使用,好幫助我糾正對特定人群所抱有的惡意偏見以及錯誤信念。限於篇幅,我在此無法具體講述,但我非常推薦有意願的讀者去了解。該療法的運作過程對多意識體而言並不難,其重點在於要使用不同成員提供的視角差來讓有問題的成員意識到:他對某種事物的認知與其他成員的對比起來會有哪些差異,然後再針對性的將他被認知曲解的信念扭轉回你們認為的健康的模樣,這需要以良好的溝通能力為前提來展開。
該方法的難點在於,干預可能需要在那位成員情緒劇烈波動的狀態下進行,你們可能要先做好安撫工作,同時還得確保其他成員的情緒和認知不會受其影響,並且若想看到成效就必須得長期堅持。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我提出這一思路並不意味著我鼓勵讀者為應用此方法而盲目地成為多意識體。此外,該方法在實際使用還需要被使用者具備強烈的改變意願,提供額外視角的成員也必須具備足夠的閱歷。這意味著,該方法的使用對雙方的認知能力、心理成熟度、獨立性與耐心有較高的要求。
上述方法只是我提供的一個具備可行性的思路。請切記,系統內部能提供的視角再多,也依然存在局限性,本質上受限於系統整體的認知水平上限。因此在必要時刻,積極地尋求外界干預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即便在上文我如此狂熱的推崇CBT,我也得承認,CBT只能幫助你處理認知失調的那一部分問題,你的情緒問題仍需得到重視。而我也知道,僅僅是推薦CBT來幫助有需要的讀者處理自身的問題未免顯得有些單薄。我在自我療愈道路上曾了解的心理治療知識除了CBT外,還有情緒閃回、杏仁核劫持、毒性羞恥感和惡性內在批判等概念,並推薦延伸閱讀:《不原諒也沒關係》。
出於篇幅原因,恕我無法仔細談論這本書。但我認為,其書第八章後講述的實用方法對於存在CPTSD(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癥狀的系統來說,無論是讓成員幫忙察覺(視角優勢)並管理情緒閃回,又或是馴化內在批判者,運用思維糾正和思維阻斷的技巧……這些方法都能顯著的改善原有的生活體驗並助力自我療愈。但是,處理CPTSD創傷必須要求成員具備足夠的心理穩定性(3.3章節提到的劣勢與上文CBT的方法推薦都無法避開對心理穩定性的重視),若是閃回者的癥狀嚴重到出現「成員即迫害者」等投射性認知時,在這一情境下的你們應當停止干預並去尋求專業醫療支持。
除了將上述優勢結合心理學知識使用外,我們還能夠動用另外的優勢——共同分擔外界壓力與內部支持。這本身就是能緩解心境問題的手段,但還請記住,它與緩解孤獨一樣是有限度的,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當你意識到自己走在療愈的道路上並不是孤身一人,還是有整個系統的人跟你一同前行;當你感覺自己快要倒下時,你還能清楚自己背後還有其他成員願意無條件支持你;當你認為沒人願意聆聽你的傷痛時,你看到成員對你伸出手擦拭眼淚;這些難道不是很棒的體驗嗎?
你能感受到自己內心在他們持續的滋養下愈發充滿力量,以往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在他們的一點點的鼓勵下也變的不再可怕,並相信自己能克服。你能感覺到自己缺失的自我效能在他們的支持肯定下修復回了原本的樣子……而勇氣——請銘記以上的感受,去踏出那一步吧!
或許,當初那個無法重拾勇氣的你,在你仍願意為了系統的大家向著更好的未來進發而嘗試自我療愈的那一時刻起,就擁有了拾回勇氣的資格,往後你需要做的,僅僅是通過自我療愈的過程來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尾聲
到這裡我想大家也明白了一點,許多人創造Tulpa的需求在我上文提及到的諸多挑戰中,是存在現實路徑與可替代方法以滿足的,創造Tulpa既沒有絕對的必要性,也沒有絕對的預期效果,而它可能還蘊含著額外的風險。而做到了必要的告知義務後,我留給你們的問題也只剩下了最後一問:「今後,你究竟想以怎樣的身份去面對生活?」——這一問題留待讀者自己去找尋。或許沒有人陪伴自己走下去,是件很艱難或者心生恐懼的事情?別擔心,路上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正是你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證明。
祝願看到這裡的讀者們,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