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隨意為他人鑒定多意識體
作者:猜,軒軒,黑窗花海系統,鳶語系統, Lognosis·Elether,芭芭拉
(按參與寫作的先後順序排序)
鳴謝(提供思路):穹頂系統,Ender System,crocell sys-moku,Latten,斷陽
一、背景
我們在了解多意識體這一概念後,有時會遇到身邊人展現出類似的經歷和感受,這讓人忍不住想告知其多意識體的概念,給予認同和歸屬。然而,輕率地將他人鑒定為多意識體,可能對他人的心理健康帶來嚴重風險。多意識體現象涉及複雜的心理機制,每個人的心理體驗和發展都具有個體差異。在多意識體概念傳播的過程中,部分群體因知識儲備不足或未充分了解個體實際情況(尤其是前者),存在對他人心理體驗進行輕率判斷、過度歸類的現象。這種行為不僅可能造成認知誤導,還可能對對方心理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本文旨在提醒大家,面對疑似多意識體的現象時,務必保持理性判斷,謹慎行事,避免因輕率言行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二、為何需要謹慎
1. 暗示與誤導風險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有幻想朋友、內心對話、角色代入等現象,這是心理發育的一部分,屬於正常體驗。實際上,想像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它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思考、解決問題或創造性地應對挑戰。幻想朋友、內心對話等現象,正是這種想像力的一種表現,它們並不意味著存在其他意識。因此,想像力本身並不等於意識層面的存在。
然而,如果在不了解他人具體情況的前提下,貿然對這些現象加以「意識體」或「系統成員」的標籤,將這些自然的心理現象誤解為多意識體,容易讓人忽視了其根本的心理機制和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會帶來以下的風險:
影響自我認知:
外界對個體的「多意識體」標籤,會促使他們重新審視自我,尤其是當對方尚未完全理解這些現象時,他們可能會在認知上受到影響,甚至開始確認並「驗證」這種猜測,從而打亂原有的心理穩定結構。在認知被影響的情況下,輕則引起個體困惑和痛苦,重則進一步確認並「驗證」這種猜想,最終誤將自己塑造成多意識體[1]。
對自身多意識體的驗證可能是出於對其他「意識體」負責的心理而去了解多意識體,從而加強暗示,或者將一些原本正常的情況認定為多意識體。在社區中常見到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比如將肌肉的輕微抽動或者半夜踢被子等正常現象認為是其他意識體所為,或者將生物鐘等生理機制人格化認為其為意識體,更有甚者因為小時候的記憶不清晰(實際上大多數人對小時候的記憶都是不清晰的)或者性格和以前不一樣(但每個人的性格都會變化)而認為自己不是初始意識體,進而失去對過往記憶和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此外,即使沒有直接告訴對方「你是多意識體」,但若內心已認定,也可能通過無意間的言行對其產生干擾與暗示。例如,提出「你認為那個存在是否有意識」之類的問題,或者在互動中將某一存在——而你並不能確定其是否為意識體——當作獨立個體對待,都會在無形中加深對方對「自己是多意識體」的認知暗示,從而進一步影響其心理狀態和自我理解。這種非直接的暗示同樣具有潛在風險,不可忽視。
系統失控:
在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對方若被暗示成多意識體,其系統的狀態也很容易失控,比如不受控地出現「碎片」或「成員」,或者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屏障。所謂「增員」並不一定是真的,可能只是將一些思緒誤認為是獨立的意識體,但這種暗示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卻是深遠且危險的。
掩蓋原本的心理/精神疾病:
如果對方本身存在如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錯誤地將癥狀(如幻覺、侵入性思維、不穩定的自我形象)解釋為「意識體現象」,不僅會導致他們延誤治療或拒絕治療,還可能加速病情惡化,使原本的問題複雜化,增加治療難度。
多意識體框架下的錯誤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風險:
在多意識體的框架下,人們可能按照「多意識體」的方式來應對疾病或壓力,(比如:試圖通過分裂出更多「成員」來應對問題;將負面情緒解釋為系統成員從而忽視對負面情緒的處理),然而這種方式並不適合真正的精神健康管理,而是對問題本身的忽視,反而可能加劇病情,或導致心理結構更加不穩定,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病理現象。
在實際情況中,人們會因為自責出現攻擊自己的侵入性思維,若用多意識體的角度看待,容易強化他的存在,將負面思維的碎片[2](侵入性思維[3])塑造成成員,從而固化問題,而不是去解決自我批判的根源——或許是因為長期在現實里受到挫折,又或者是缺乏關注和肯定——而這本來可以通過關注內心矛盾,與自我達成和解。
而且,這樣的侵入性思維容易被一些剛了解多意識體,卻沒有徹底了解的人理解為「迫害者」,且結合人們對「迫害者」及類似「黑化人格」的樸素認知,他可能會因為接受這樣的暗示,被其「附體」,言行舉止感到失控,或者將侵入性思維人格化,關注、對話,導致侵入性思維的碎片持續攻擊、反對,給對方帶來更多的傷害和困擾。
於是,我們不介意把話說得更難聽一點,如果只偏向「多意識體思維」,而欠缺「整體思維」,極有可能導致一個系統(或單意識體)陷入人格解體[4],不穩定認同,內部矛盾頻發的深淵。那麼這樣的科普不是在幫助,而更像是在害人。
即使對方是多意識體,對系統情況的錯判仍會導致危險:
貿然地向對方提出其為多意識體的判斷,或向對方推薦相關概念,容易在其尚不了解多意識體倫理規範及實際表現的情況下,抱有錯誤的甚至玩鬧的思維去對待相關的事宜。若在解釋時提供的知識有誤,可能導致對方對自身狀態產生誤判,或因認知偏差而對其人際關係、內部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創造型系統與創傷型系統在表現與內部結構上存在諸多差異。若在不了解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錯誤歸類,可能會對對方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對於創造型系統而言,被錯誤認定為創傷型系統,可能引發內部矛盾與失控現象;而對於創傷型系統而言,套用創造型系統的理論往往無法解釋其複雜狀況,且可能因對「host」與「tulpa」的關係的誤解,可能會導致內部關係的惡化(如:我才是h你是t你得聽我的)。
2. 倫理與責任問題
給他人安上「多意識體」標籤,實際上是在破壞他們相對穩定的自我認同,強行引入一個不適合的標籤,並誘導其往多意識體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做法對那些本已迷茫或不穩定的個體尤其具有負面影響,因為他們更容易受到這種外部干預,而這種做法並不真正幫助他們變得更穩定,反而可能推向更大的問題,而非通過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原本的問題。
對於迷茫之人,亂鑒定「多意識體」實際上是在強迫他們做出選擇,而這種選擇未必適合他們。你把他們引導到你認為合適的方向,卻沒有考慮到他們是否能夠承受這種改變。
並且,成為多意識體的過程很難說是可逆的[5],而通過在社區中觀察到的現象,成為多意識體會導致自我整合能力[6]的下降,在並非他人主觀意願的前提下會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從上文可見,這樣的干預難以負責任。那些自稱能負責任的人,往往顯得極為傲慢,因為他們並不真正理解這樣做的複雜性和潛在的傷害。
3. 年齡與心理穩定性
鑒於社區中未成年人數量較多,且擅自認定為多意識體的對象也多為未成年人,要格外保持謹慎。
年齡較小(18歲以下)的人群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心理結構尚未成熟,整體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也相對脆弱。此時期的個體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外部的暗示與錯誤認定可能對其自我認知和心理穩定性造成顯著干擾。
在心理尚不穩定的情況下,個體更容易因外部刺激而改變自我認知模式,進而加重可能原本存在的心理問題。若在發育階段過早接觸或被認定為多意識體,不僅可能破壞正常的心理整合過程,還可能導致長期且深遠的負面影響,如認同混亂、情緒調節困難、自我界限模糊等問題,增加未來發生更嚴重心理危機的風險。
4. 真實案例的警示
在社區中,已有因隨意認定多意識體而導致心理問題惡化的案例,不當的引導或錯誤的判斷,最終可能導致對方走向心理危機。由此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有時甚至需要專業的治療和干預,對方也因此承受巨大的痛苦。我們不應低估隨意認定「多意識體」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三、我們的倡議
- 不應主動向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傳播多意識體相關概念,以避免造成誤導或認知偏差。
- 遇到疑似多意識體體驗者時,應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尊重個人體驗,避免進行標籤化歸類或作出具有暗示性的發言。(暗示性發言請參考影響自我認知部分的最後一段)
- 遇到精神健康困擾跡象,應鼓勵對方尋求專業心理援助,而非單靠圈內自助。
- 在多意識體相關社群中,提醒新人以審慎、批判性思維進行了解,警惕因概念誤解或片面信息而造成自我誤判。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這一話題,避免在無知的情形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為。面對可能的多意識體現象時,不要輕易下判斷,因為無知或輕率的言辭可能帶來無法預見的影響。請時刻意識到,隨意的鑒定可能不是在幫助別人,而是給他們帶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