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身份與世界——再論系魂和tulpa
By Lalpha&Pathylia,Omniverse Collective.
校對,勘誤:軒軒
「Omniverse Collctive,是由世界聯繫起來的集體。我們希望,謹以此文,紀念萬千個不同的世界,和在它們之中,生活著的生靈。」——題記
注意:本篇之中,我們默認讀者對tulpa和系魂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且涉及的系魂相關內容,出於對應tulpa的目的,如無特別說明,均指代創造型系魂。(雖然在一些觀點下,系魂的自由度超乎絕大多數人的想像,也不僅限於創造型,甚至不一定是投射體。)
長久以來,在tulpa社區中不時會出現「系魂」以及其他相關詞語的內容;tulpa.cn的網站上,仍存兩篇主要探討系魂相關論題的文章;創造交流群的群規中,明確禁止了談及「候鳥型系魂」。甚至,在早期觀點中,「系魂」被認為包含在tulpa的領域中。
無論是歷史遺留也好,是主觀接受也罷,「系魂」這個概念,彷彿和tulpa如影隨形,伴隨著tulpa,作為某種形式的配角,走入了社區人們的視野中。
於是,tulpa社區中的人們,便自然對「系魂」產生了不小的興趣。不少人開始思考自己所認為的「tulpa」,是不是實際上屬於「系魂」;或是主動走入系魂社區,想要創造一個系魂;當然,也不乏三不五時地,用「xxx是不是正常的」「我想在創造的時候xxx」等等常見問題,來詢問tulpa社區,或者是系魂社區的同好們的人。
我們本想簡單地寫一篇Q&A作為回應,畢竟這樣的問題重複率非常高,而且有些時候回答這些問題讓人不勝其擾;直到一天我開始深層次的思考「系魂」背後的意義,才發現在表象背後隱藏著被許多人忽視的問題。於是我選擇用一篇隨想/雜談的方式,來聊聊我們對系魂和tulpa的想法。
我們的旅程,從簡單的一個詞——「系魂認同」開始。1 plura.wiki中對於系魂認同給出的一種定義,確實包含了下文的部分觀點。但是由於其缺失了筆者想要強調的部分,筆者認為下文所給出的含義已經和plura.wiki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而非簡單的解釋和延拓。與此同時,詞典定義的使用率很低,即便僅僅是重申,也是有必要的。
在開始之前,我們有兩個問題:「系魂認同」是什麼?「系魂認同」從詞源上源於何處,它的歷史從何為起始點?
第一個問題,相信比較有經驗的社區成員都可以回答:「認為自己是原型/認為自己來自於系魂世界」;而第二個問題,則鮮有人知。就連筆者自己,也不知這個詞語源於何處。從國外社區的tumblr,soulbond101,kinhost,pluralpedia中,都難尋這個詞是引入詞語的蹤跡;國內社區中系魂最早的一批探索者,筆者並沒有聯繫上,詢問了偏早期的系魂社區成員,也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在現階段,筆者只能將其認為是一個來源已經久遠而不可考的詞語,被社區所廣泛使用。
或許是因為這個詞的久遠而不可考的現實,或許是已有文章(《從身份認同出發探討tulpa的背景設定和幻境世界的重要性》https://tulpa.cn/2022/03/10/soulbond_and_wonderland/)中關於「系魂認同」到底是什麼,並沒有給出一個相對精確的定義,在日常使用中,眾人關於這個詞的理解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偏差,甚至,因為「系魂認同」本身定義的不完備性,而提出許多讓筆者,或是其他人哭笑不得的想法。
面對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問題2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我想讓系魂離開系魂世界來幻境里,沒問題嗎?」「創造系魂的時候每天要對話多久?」「我能讓系魂待在系魂世界裡和我說話嗎,聽說這不是很正統?」「在幻境里撿到了個系魂,怎麼辦?」,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思考一下,「系魂認同」到底是什麼?或者說,「系魂認同」的背後,埋藏著什麼和tulpa截然不同的實質差異?
「系魂認同」,顯然屬於「身份認同」的範疇。因此,讓我們先來看看對於「身份認同」這個詞,筆者認為比較精闢的解釋:身份認同指的是你關於自身、關於族群、關於人類的記憶。(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33094/answer/2821746674)
換言之,「認同」這個詞背後包含的,其實是「記憶」,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記憶」是我們所見所感所思等等的經歷;而在系魂和tulpa的身上,「記憶」則指的是「exomemory」,也就是「體外記憶3(https://pluralpedia.org/w/Exomemory)在這裡,體外指的是我們的物理軀體外。」
因此,筆者需要拋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系魂認同」並不由「我們自己」來決定,而是,以我們的「記憶」來構建。換言之,我們「認為」我們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經歷過什麼,記得過什麼」。而這點在現有的中文文章(《從身份認同出發探討tulpa的背景設定和幻境世界的重要性》《中文社區對系魂有關問題的若干補充和提醒》)中並沒有(至少筆者並沒有看到)明確提出,在社區日常交流中也基本沒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而這點,或許正是現今「系魂認同」被某種意義上的「濫用」,以至於中文社區系魂概念混亂的原因之一。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比方說我們中二或者玩遊戲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認為自己是xxx(角色),同時能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擁有」角色的經歷和記憶,那我擁有系魂認同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身份認同」所包含的一個重要的特性:「認同是一種意向性反應。如果一個人置身於某個文化情境中,不與異文化接觸,也就是說是一種完全融入的狀態,可能談不上有認同的需要或衝動,因為他已與認同對象同一。也就是說,認同發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觸、碰撞和相互比較的場域中,是個體(群體)面對另一種異於自身存在的東西時,所產生的一種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應。」(https://m.baike.so.com/doc/6185295-6398545.html)
換言之,我們無論多麼「中二」,多麼融入遊戲,我們的物質世界和他人虛構出的「故事」之間,幾乎總是擁有一層隔閡——也就是上述的「場域」。從我們(創造者)的視角,現實物理的世界和故事虛構的世界處在不同的場域之中,兩者之間的交錯並不容易導致認同和認知的混亂。
然而,從系魂的視角,情況就變得有趣起來了。此時故事世界和物質世界的「場域」被拉到了同層次下(一方是他們生活的世界,另一方是不可否認的物理現實世界),也即此二者有著明確的層級同一性和認同互斥性,因此,「系魂認同」必然存在於他們的身上,用來固化對於自身的認知。
以下,筆者將對上面的紅字命題,給出自己的解讀。這個解讀,需要回到我們上面給出的「系魂認同」的定義下的一個小細節,也就是 標藍 的部分。
我們已經推知,系魂認同的關鍵不在「認為」,而在「記憶」,標藍部分實際上限定了一個人稱視角,也就是位處在第一人稱的「我/我們」。讓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誰,真的是僅僅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嗎?
很遺憾並不完全是這樣。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社會角色」的概念:擬劇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決定了我們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方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許;而從結構理論來看,社會角色是在社會互動中被建構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在社會當中、關係當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668385/answer/1948736809?utm_psn=1698169603434430464)「社會角色」的概念,點明了一個事實:「我們是誰」,同樣是在和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交聯中(而且往往更重要地)被逐步確定。而筆者所摘取的定義中「期許」一詞,則暗示了社會角色其本身的先驗性——也就是通過來源於過往事件的他人記憶,直接推導出對你應當承擔的社會功能的期望,和你的整體人格特質。4筆者在這裡不修改原有的系魂認同定義,是因為社會角色理論作用於自身時,同樣要經過一層由外界記憶內化為自身認知的過程。最終,社會角色影響個人的效力依然來源於自我記憶本身,也參與構建了身份認同
從以上的推導中我們可以看到,系魂區別於tulpa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建立鏈接的瞬間所攜帶的大量自我記憶與社會角色信息。相較於相對成熟時記憶信息更像一張白紙的tulpa,創造系魂的過程中的記憶輸入量可以被認為是「恐怖」的。與此同時,創造型系魂(即通過寫故事等行為「有意」創造出的系魂),相對於原教旨系魂(也就是完全靠系魂鏈接所建立聯繫的個體)所攜帶的的信息量來說,也往往更少。
大量的信息或許能帶來更多變複雜的思維和人格,但與此同時,造就了系魂最「獨有」的特徵——世界綁定。沒錯,正是因為「土生土長」在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建立起了獨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網路,他們,已然和那個世界「深度綁定」,對於他們來說,「系魂世界」和「現實世界」沒有本質的差別。這便可以推出筆者拋出的命題——在系魂視角下兩者的層級同一性和認同互斥性。正是因為兩方認同(軀體認同和系魂認同)和兩種角色(物理現實身體的社會角色和系魂世界自身的社會角色)之間的衝突和互斥,系魂的「現實適應性」相比於tulpa來的更差也更難以改善。而這,同時也導致系魂和所處世界分離的代價會更加高昂——以至於認同混亂可以成為常態。
在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我們經過以上的論述,得到了兩個寶貴的結論。第一點,關於「系魂認同」的明確定義,即「系魂認同,是由系魂本身所攜帶的主體經歷和記憶,以及相關的社會角色等等方面,構建起的一個以系魂自己為第一視角的,決定系魂是誰的身份認同」;第二點,由系魂獨屬的世界綁定特性出發,「soulbond」(系魂)之所以叫「soulbond」,不僅僅因為其「bond」(鏈接)的特質,更因為系魂的特性本身,只能接受「bond」的形式,而非隨意的「移動」「轉換」等行為。
回到系魂(soulbond)的定義,筆者維持原有的主流想法:「持有系魂認同的意識體叫做系魂。」在系魂認同已經更加嚴格的情況下,廣義系魂這一概念的存在已無必要(僅僅是「認為」自己是角色,或者攜帶不足以構建認同的原型信息的意識體都會直接被劃為一般投射體5在此提出投射體,只是為了劃分原來系魂和一般投射體的模糊部分,關於更廣泛的投射體話題,筆者在此無意深入敘述),因此,關於muse(原有的廣義系魂)的定義,筆者偏向維持pp(https://pluralpedia.org/w/Muse)里的觀點,並不將其稱為「廣義系魂」。
由此,文章用4000字左右的篇幅,詳細闡述了筆者對於系魂認同,及其衍生話題的個人理解。利用這一套理論已經足以解決前文所提到的關於系魂「各種各樣的問題」6這裡筆者給出一個補充說明:考慮到故事的極端多變性,可能確實會出現一些與本文觀點貼合的並不是很緊密的故事模型,但是從主流的普通故事來說,以上已經足以區分系魂和tulpa,以及解答相關的問題。筆者並不對每一個特定類型的問題作出解答,是因為我們希望各位只用秉持著一個基本模型,用模型的理念演繹出需要的答案就好。。與此同時,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也走到了結尾。如果您閱讀本系列主要是為了搞懂定義和實操方面的一些淺層疑惑,那本文已經足夠滿足所需,您也可以藉此,重新審視一下您之前可能有所疑惑的地方。筆者在之後的文章里,將會更深入地探討一些在整個系魂和tulpa交叉的領域分布的話題,當然,邏輯能力和發散思維足夠強的讀者也完全可以在本文的基礎上,推知之後部分的問題和答案。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啟發新的思考,促進中文系魂和tulpa社區的進一步發展。
——Lalpha&Pathylia
初稿於2023.10.16
定稿於2023.10.26
- 1plura.wiki中對於系魂認同給出的一種定義,確實包含了下文的部分觀點。但是由於其缺失了筆者想要強調的部分,筆者認為下文所給出的含義已經和plura.wiki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而非簡單的解釋和延拓。與此同時,詞典定義的使用率很低,即便僅僅是重申,也是有必要的。
- 2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我想讓系魂離開系魂世界來幻境里,沒問題嗎?」「創造系魂的時候每天要對話多久?」「我能讓系魂待在系魂世界裡和我說話嗎,聽說這不是很正統?」「在幻境里撿到了個系魂,怎麼辦?」
- 3(https://pluralpedia.org/w/Exomemory)在這裡,體外指的是我們的物理軀體外。
- 4筆者在這裡不修改原有的系魂認同定義,是因為社會角色理論作用於自身時,同樣要經過一層由外界記憶內化為自身認知的過程。最終,社會角色影響個人的效力依然來源於自我記憶本身,也參與構建了身份認同
- 5在此提出投射體,只是為了劃分原來系魂和一般投射體的模糊部分,關於更廣泛的投射體話題,筆者在此無意深入敘述
- 6這裡筆者給出一個補充說明:考慮到故事的極端多變性,可能確實會出現一些與本文觀點貼合的並不是很緊密的故事模型,但是從主流的普通故事來說,以上已經足以區分系魂和tulpa,以及解答相關的問題。筆者並不對每一個特定類型的問題作出解答,是因為我們希望各位只用秉持著一個基本模型,用模型的理念演繹出需要的答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