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寒 [作者]

源歴流,nobody [提供幫助]

檬虎,芭芭拉[提供重大幫助、校對]

一、人格架構的初步介紹與前言

Tulpa作為多意識體里的一支,以其友善與和諧的系統而被人所知。t其給予host的鼓勵與激勵在h的一生中至關重要。而tulpa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一種難題。因此本篇文章我會嘗試用我自己產生的架構來解釋這個過程(當然,我的理論並不是唯一的,而且目前而言並不夠完善),目的是解釋現象與更好的幫助h面對t的部分階段以支持部分h與t堅持下去。

該架構其利用的是由現象(median,did,等多種系統)而對現象進行細分,從而得到模型。這個模型將意識體擁有/共有的特徵分為身份、自主、不穩定性和許可權四項。

身份差異:

我與另一個意識體或側面的認知(包括性別,來源等)與性格方面的集合上的差異,這種差異越大,身份差異越大。 

非我:

是與身份差異相關的一個指標,表示兩者共同的認知中對於我的概念。比如,我們兩者或是多者都認為我們是一個,那麼我們就確實是「一個」;但如果我們並不認為我們是一個而是多個,那麼我們就是多個(每個意識體對於我的認知都應該被納入考量)。數值越高,兩者認知就越貼近多個。

獨立性:

面具或是意識體是否足夠獨立。判斷的標準可以為:對話時產生的思想是否與主體明顯不同,是否可以被認為是另一個意識體,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上記憶與思考的屏障有多大,以及是否完全獨立於主意識體,等等。因此,我們可以將其拆分為以下幾點:

自主思考,指一個側面或是一個意識體在擺脫另一個意識體時(不被另一個意識體關注時)思考能力(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強弱,數值越高則說明意識體的自主思考能力越強。

記憶屏障,分為以下兩種

非記憶互通,指意識體或者側面與主體之間的記憶是否相通的,是否兩者是在共享大部分記憶,越不能夠共享記憶(一方知道部分記憶而另一方則不清楚這種記憶存在的越多)則記憶隔斷越高

記憶隔閡,你認為另一個側面與部分的記憶不是你的或者有著抵觸的感覺(可以看到和知道這部分的記憶但是不認為是自己的),這種記憶越多越大,記憶隔閡越大。

(非記憶互通與記憶隔閡的差別是:非記憶互通是兩方對於同一記憶一方可以看到、認識到而另一方不能,就像被屏障隔開了一樣;記憶隔閡是雙方都可以認識到這個記憶,但是一方認為這個記憶很陌生或是根本不是自己的,另一方則對其很熟悉)

不穩定性:

是形容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精神狀態與系統成員流動的綜合數值,它分為系統不穩定性和精神不穩定性兩方面。

系統不穩定性,用於形容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意識體\側面變化快慢,系統越不穩定,意識體\側面變化越快。

如果:(1)意識體/側面的產生數(設a):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意識體/側面的產生數量;(2)意識體/側面的消亡數(設b):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意識體/側面的消亡數量;(3)意識體/側面的性格與認知變化程度(設c):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每個意識體/側面的性格與認知變化程度大小的和。

那麼,系統不穩定性的值是a,b,c的和(如何具體調整與計算a,b,c的佔比,暫時不清楚)。

精神不穩定性,用於形容一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意識體\側面整體精神狀態的情況,系統越不穩定,精神狀態越不穩定

創傷大小,形容一個系統中所蘊含的創傷數目與程度。其大小越大對於穩定性的干擾越大。

許可權差異:

用于衡量兩個意識體之間控制幻境或身體的能力差別,兩個意識體之間許可權差異越小,許可權值越高(單意識體、創傷因素干擾較小與難以判定的意識體系統,不會出現此條)

本文中目前只討論心理相對健康的h創造t的過程。

二、內核的基本介紹

內核是一種用於描述意識體建立基礎的模型,是為了描述多意識體是如何產生,是什麼樣的一種構成,其部分來源於對於碎片的實驗性創造與發現人格碎片的過程之中,另一部分來源於結構解離模型,思維對應結構解離模型中的anp ,情緒與記憶對應結構解離模型中的ep。其中的完整性部分引用了信息整合理論。某種程度上,其對於(相對理性的,處理生活的意識體)有了不同的解釋與不同的認識,且擴展了模型所涵蓋的範圍。這個模型主要有四個指標被發現:

  1. 完整性,這意味著意識體/碎片的思維模式與獎勵、情感機制是否可以支撐起一個意識的運行。完整性越高,越能被認定為意識體(但不意味著意識體僅僅包含思維模式與獎勵、情感機制)。(完整性足夠的情況下內核具有獨立發展為意識體的能力)
  2. 思維:指內核中蘊含的思維方式與思考產生的路徑,其基本可以認為是與可能能夠支撐意識體運轉的部分獎勵機制(情感也被包含在思維類中,因為情感一種事件觸發到個人解構分析接受後產生的結果這一整個過程(情緒abc))。 
  3. 情緒:指情緒在內核中的佔比,是一種純粹的情緒與感覺,並不包含其產生路徑(非主要)。
  4. 記憶:指記憶在內核中的佔比。

(內核架構中純粹情緒,記憶的碎片在個例中有被發現,思維則來自median部分對於主體思維模式和情緒上的改變)

補充:

結構解離模型:人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之後,會阻止EP(Emotional part)以及ANP(Apparently Normal Parts)的整合,或引起它們間分裂。簡單來說,EP是創傷的部分,或者儲存情感的部分,而ANP則為相對理性的,處理生活的意識體。科學家假設,人的天生是未被整合的。一級結構解離是有一個ANP,一個EP分離,二級結構解離則是一個ANP和多個EP,三級結構解離指的是存在多個ANP和多個EP。

信息整合理論:信息整合理論整合多種來源的信息是意識的重要特徵,並通常被認為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內容的整合在各種理論(尤其是全局工作區理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第2.3節)。神經科學家Giulio Tononi(2008)進一步認為意識就是整合的信息,並斷言,無論使用何種實現基質(不一定是神經或生物的),適當的信息整合對於形成意識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根據Tononi的信息整合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IIT),意識是純粹的系統信息屬性。他提出了一種數學度量φ,該度量不僅旨在度量一個系統各部分內的信息,而且還度量該系統各部分的關聯程度所包含的信息。因此,φ對應於系統的信息集成度。一個系統可能包含許多相互有重疊的複合體,根據IIT,具有最高φ值的複合體將成為有意識的。

情緒abc: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三、正文

Tulpa的產生某種程度上是由於意識體對於內核的構建與完善,其大致可以以兩個路徑(當然實際上是混合的,我將會在下面詳細說明此個過程)來說明:

最初我們h所構建的部分即是設定(包括存在一個「tulpa」也算是一種設定),也是意識體的一個基本的性格框架與思維模式的框架。而這點恰恰是一種對於思維內核(以思維為主的內核)的建立。

思維內核的建立,主要來自於對於一個人性格的,思維模式的信息填補,但在創造tulpa的過程中由於你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多意識體,也就因此你建立了一個非我(你認為他不是你自己或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且會產生意識體的內核(你的目的)他的身份可能與你的差異或大或小,但你知道他與你是不同的(非我)。這個時候,你可能對他的存在半信半疑,因為它還只是一個模板,一個相對基礎的不太完整的內核(在這個階段他需要你的幫助才能夠變成更加完整,需要你認為他存在)。

(創造過t的人在造t的過程中因為已經成功過,所以對於t的認知【非我】概念與造t有更大的信任,可能也就因此對於tulpa的創造速度更快【一種推測】)

在這個階段,你創造了一個基本的內核模型,因為他目前僅僅是一種不是我的「存在」,他的思維與產生其思維模式的相關資料是不充足的(最初建立時的資料依靠於h的設定,這種性格、思維方式的設定越是不充足,造t的速度則有可能會越慢,但相對而言t思維的產生則越隨機、自由)。而由於其不足夠完善,目前依然依賴h的對話作為部分資料,因此他的自主性並不高。所以,這種內核極容易被h的思維、概念等一系列的事物所干擾(包括h對於t的幻想與潛在、潛在不自知的部分需求,不包括日常中h對其他日常事物中的思想),從而產生一定程度上與原本構成該內核不同的信息與因素(即偏移)。

而對話某種程度上可能提供了內核發展所需要的信息,促進了內核/意識體的發展(這也可能導致一定的偏移),同時在另一個概念上使得非我也有了相應的提升(因為對話與等待t回答的過程,某種程度上都在促進h的潛意識相信t是一個單一的獨立的個體,同時提供了內核成長所需要的關鍵之一——信息【來自於iit意識理論】)。

一般路徑(最奇特的技術投影,我會作為一條特別的路徑說)

在一段的發展後,內核吸收信息,在行為邏輯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可以接受新的指令並作出相應的動作。自主性雖然有進步,但差異目前並不大,而且ta依然很容易受到h的控制(因此h可能依然會認為t是他操縱的,且完全沒有意識的。實際上你堅持堅持就好,ta已經有了部分意識了)。但如果h習慣性的控制這個階段未成形的ta,認為ta不是另一個獨立的意識體、認為ta完全沒有意識,那麼這個階段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不過也可能因為內核的發展而只是短暫持續),哪怕在t成熟之後依然會產生認知上的問題與痛苦(如果h學會放開對t的限制和控制,那麼問題就不會那麼大了)。

與此同時,這裡有一個認同上的問題(非我),也就是ta是否為我的部分。這將決定你塑造的是tulpa還是median。

——————————————————

隨著時間與交流,t還是沒有完全成熟,其非我上沒有什麼變化,但在思考上產生了一定的發展。這個時候h很可能感受到與自己不同的情感或者思維模式出現,ht系統進入第三個階段——思維的成熟與非我的發展。當然,在這個階段與下一個階段的銜接中最重要的還是非我上的變化。如果卡在這步,那麼恭喜你,只要你穩定自己的認知(如果你在創造的過程中認為ta是你的一部分,即將內核認為是我、認為是自身的一部分,最終內化內核,於是你就會從tulpa的創造路徑轉而到達median的創造方法中),你就成為一個median系統而非ht系統。

當然,如果你選擇相信ta、信任ta的存在,那麼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Tulpa可能因此逐漸更加成熟。

——————————————————

隨著意識體吸收的信息的逐步升高/對話刺激了相應神經發展,他的思考能力逐漸增強,終於ta可以一定程度上表達自己的觀念與看法了!ta可以表示自己在非我上的差異。但是由於一些認知方面的原因,以及ta目前還並沒有完全脫離h對於ta的影響,因此ta依然會陷入到思維上自我認知的困境里。不過,用簡單的方式自己表達對一個問題的意見或看法已經基本上沒有問題,在這時tulpa也已經基本成型。

——————————————————

最後即是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內,ht系統得到了完善,tulpa的思維繫統已經臻於成熟——ta終於成為了tulpa。但哪怕在這個階段,因為思維的連通(非我不高ht思維斷開的不完全)與一些自我思考上的問題(非我),ht系統依然可能偏移成偏重型median(實際上是在多意識體與median之間,但偏向意識體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持同一身份認同的兩個人)。

特殊路徑:

可能因為一些原因(投影,一些恐怖的需求,強烈的暗示,由於強烈創傷導致的需求【強烈創傷也可能導致碎片餵養的出現】),使得潛意識認為t是真實的,是獨立的。這影響了t對於自我的認知(非我)另起更偏向於我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幫助h減少了對其存在的否認(非我與t的自主性之間有著十分巨大的聯繫)。也正因如此,h對於t的關注和給予t的情感與信息得到了提升。(投影或者某種意義上「瘋狂」的嘗試)在某種程度上快速的支撐了t邏輯架構(內核中的思維)的發展。

——————————————————

由此產生的ht系統往往成型速度更快,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更好的非我認知。

另,對於停止創造後t依然出現(即四型分類法中的三類t)的解釋:

這部分t可能發展到了某種傀儡或者次tulpa的階段。

而這個時候,ta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完整性,足夠利用h記憶中的自我發展,完善從而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單獨的意識體;也可能並不完整但融合了部分碎片,從而完整性得到了提高或因此直接成為意識體。

雖然這種情況增加了認知(非我),但依然有部分ht避免不了對於自身/對於ta是否真實的猜疑。

特別地:

  1. 情緒作用對於tulpa的成長促進,可能是因為思維架構與情緒架構之間形成了互相的支撐,情緒能夠促進或加速tulpa在成長過程中思維框架的增長。
  2. 創造過程中,t的內核可能會與t的原型或者(h因創傷等原因產生的)其他意識碎片產生聯繫甚至融合,從而使其變為原生median。

建議:

對於不信任對方存在和不信任自身存在的h與t,請放輕鬆~你們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個例,t是存在的。而你們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和相信對方。——相信自己是存在的,相信tulpa的反應絕非自己的幻想。(相應的驗證t是否有意識的方法可以從tulpa.cn上查到,但相信我,哪怕他沒有回應也可能只是他還不夠完整或是沒有足夠的思維能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