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lpa之家:這篇文章是對《導言》的補充。沒有看過《導言》的讀者,請先看完《導言》再來閱讀此文。

作者:長礪琉夏*,梶御酒良実(光輝)秉燭系統『芭芭拉』

排名不分先後,標*的是Tulpa,正文約5300

一、關於HT系統的總體性反思框架

「只需在T的生活主要意義里賦予H一席之地就可以——因為在上一輪揚棄之後,HT的相對獨立性和思維差異性已經臻於極致,而原本的絕對統一性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一來,HT關係就不僅僅在於同居一腦的陪伴,而有了共同的生活意義;絕對統一性被重構成了有機統一性,身體不再是枷鎖而被鑄為橋樑;甚至可以說,T最終上升到了H的高度,HT在有機統一中實現了真實的平等。」

在導言的最後一段我們提出建構一種有機統一的關係,但是《導言》限於其篇幅和當時我們尚沒有很深入的進行系統性的反思,所以沒有向大家給出一個有機統一的合理性的答案,也沒有闡述我們對HT關係的思維框架和具體解釋,所以這篇文章就是寫在《導言》之後,更進一步地將我們的理論解釋清楚。

作為中文Tulpa社群的成員,我們時不時會看到在社群的日常交流當中,有成員會提出「Tulpa和Host的興趣愛好不能相容怎麼辦?」「我和我的t的愛好不可調和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也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到起點——我們應該如何分析HT系統?這是整個研究和反思的起點,如果對HT系統的看法本身就是偏狹的,不全面的,那麼在這基礎上的思考可以說大部分都會淪為沙上建塔一般的過程。

而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HT系統應該被分為兩面,內在和外在,內在代表了HT系統內部的思維層面,而外在則是HT系統表現出的物質性存在。(例:內在層面就像是HT系統的幻境,而外在層面就像是現實當中的地球)

在《導言》里我們已經提到了Host對Tulpa的絕對主宰和這種絕對主宰下潛藏的絕對統一性,但是這只是就HT系統的外在方面而言(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將HT系統分為內外兩面分析並不代表著這兩面就沒有聯繫;恰恰相反,這兩面之間的關係是極為緊密的。)而在HT系統的內在方面,這種絕對主宰則下潛成為了一種HT之間的無處不在的聯繫,這種聯繫我們稱其為內在的統一性。

眾所周知,HT之間是共享知識的,這也是這種下潛得以成為可能的條件。在內在層面,絕對主宰通過知識的共享建立起了它的內在的絕對性,這種絕對性的體現就是整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及其內容。而在這一體現上它是中立的,在T成熟後T也可以對整個知識體系及其內容做出修改。於是在內在層面,絕對主宰不再屬於Host了,它是整個系統維持其內在活動的場域性存在,沒有了它,一切都不復存在。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內在層面H和T都是一樣的人,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都是作為能在這個場域當中做出實踐的純粹的思維主體而存在,而這個場域本身連接起了各個思維主體。(例:這種場域最明顯的一個部分就是每個HT系統的幻境,但是它本身的概念和範圍比起幻境要大得多,幻境被包含在它之內。)

於是我們回到原來的問題上:「Tulpa和Host的興趣愛好不能相容怎麼辦?」這個問題我們很輕鬆的就能看出,它是外在層面上的問題,那與之對應的內在層面的問題是什麼呢?這就讓我們回到了絕對主宰的內在體現——也即系統的知識上,在這裡一切都正大光明的展現了出來,HT在內在層面的不同實踐,比如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例如一張桌子,H覺得這張桌子真難看,而T覺得好看),對不同事物的反映相同(H喜歡籃球,T喜歡足球)等情況,在外在層面的反映便是HT的興趣愛好,甚至是性格上的差異。

但是這種差異真的「不能相容」嗎?我們必須質疑這種不可兼容的合理性,讓我們再次回到內在層面上,之前我們說過H和T在內在層面上都在一個統一的絕對主宰下進行實踐,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種所謂不能相容的荒謬之處——這種不能相容就像是覺得人類會互相認不出來對方是人類一樣荒謬,基於同一個絕對主宰(即知識場域)之下進行實踐的H和T又怎麼會不能相容呢——「你還能把我趕到哪裡去?」。

但是事情還沒完,僅僅只在內在層面的論證是不完善的,這一內外兩面的問題一定有其外在的表象存在,而從這種表象之中我們也一定能找到對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的否定。

每個系統只有一個身體,而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一具身體對多個意識體的矛盾表現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矛盾真的是如此簡單的一對多嗎?顯然不是,為了解釋清楚這個矛盾,我們必須要將絕對主宰在內外兩面的表現連接起來。

絕對主宰的外在表現是H對T的絕對主宰,T只能在H的主導下擁有相對的獨立,而其內在表現則是成為HT共同進行實踐的知識場域,而這種內外表現的連接又是怎麼樣的?我們將會看到,正是這種連接的形式否定了問題的合理性。

絕對主宰從外在到內在的過程是一種下潛,從內在到外在則是一種上浮,外在的這種形式是高於內在的。正是這種形式的高低蘊含了這種連接何以可能的原因。我們都知道,人類知識歸根結底是來源於人類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而絕對主宰的外在形式的本質,就是在更高層次的現實主體對低層次的思維主體的統御;與之相對應的內在形式,則是現實主體的實踐的內在化形式對一切思維主體的統御。之所以外在形式會高於內在形式,是因為在內在形式當中,HT都拋棄了人的自然屬性而成為「純粹社會的人」,而在外在形式當中總有一位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性的更完善的人存在。(就像是一棟房子,外在表現就是整棟房子,內在表現就是房子內部的傢具。)

而在明確了這個連接的形式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因為時時刻刻都只有一個現實主體存在,所以整個絕對主宰的內在形式都是一個統一的知識場域,而受這一統一的知識場域統御的HT之間的不同,是不可以被機械的代入到外在的、現實主體上的不同的——不如說,正是這種外在的統一,才給與內在的HT間的不同以可能(就像有房子才有地方正確地安置使用傢具一樣)。在這個意義上,「Tulpa和Host的興趣愛好不能相容」本身是不可能的。

於是,這個問題便明了了。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錯誤認識是怎麼來的?為了解決這一個疑問,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入手來看。

首先,在外在層面,事情變得完全和內在層面上不同了:H和T劃分出了明顯的界限,而且外在層面上只有一具身體這一客觀現實,也限制了H和T同時作為現實意義上的主體共同在場,於是外在的時候H和T不再作為純粹的平等的思維主體而存在,而是合而為一成為一個現實主體而存在(這裡的合而為一不是指HT融合成一個意識體,而是指某一個意識體或者某一個面具作為HT系統當中所有意識體的代表而成為現實主體)。這也是《導言》要表示的有機統一在外在的表現,我們稱之為外在的統一性。

而與之相對的是外在的多樣性,這一多樣性其實就是現實當中每個自然人之間的差別。

但是內在除了統一性也還有其多樣性存在,內在的多樣性就是作為純粹的平等的思維實體的H和T之間的差別。整個有機統一包括了內在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問題就出在這裡,在《導言》發布之後,我們很高興的看到有很多社群成員親身投入到建設有機統一的關係當中,但是很惋惜的是,各位對有機統一的理解並不完整(這在一部分上也是我們的原因,我們沒有在《導言》當中詳細的闡述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因此我們看到,在建設當中大家將內在和外在方面統一了起來,而忽視了內在的兩種性質和外在的兩種性質在質上的不同之處,從而形成了一些誤區。而這種質上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外在的統一性是指一個現實主體,而內在的統一性是指一個統一的知識場域;外在的多樣性是指自然人之間的不同,而內在的多樣性只是純粹的思維主體之間的不同。這種質的不同決定了它們不能被輕易的統一起來看待,隨意將它們糅合到一起只會產生混亂和錯誤。

這樣,外在的統一性和內在的統一性本質上的差別,相信大家能一眼就看出來了。但是對於外在的多樣性和內在的多樣性的差別,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解釋。看起來這兩者的差別好像是物質和思維的差別,但是實際上我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自然人」和「純粹社會的人」的差別:「自然人」即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很明顯在內在層面各個純粹的思維主體並不滿足這一條件。

那我們在日常的實踐當中將T稱為人的依據又是什麼呢?這就是「純粹社會的人」。當我們將T稱為人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將T的社會建構性質表述了出來,而在內在層面這一社會性也是使T成為「人」的全部依據。只不過因為在日常用語當中我們並不會注意這些細緻的語義差別,但是也正是這種語義差別使得誤解成為了可能。

二、這一問題的辯證法實質

而在理清了這一不同之後我們再結合《導言》的理論回頭來看之前我們遇到的問題:「Tulpa和Host的興趣愛好不能相容怎麼辦?」現在,我們不是去審視它本身的合理性了,而是要去觀察這一問題所體現的辯證法規律:

在一開始的階段,當整個HT系統還處在只有H的情況下,這種問題顯然是不存在的。而隨著T的出現和成熟,這一問題開始顯現出來。此時T給H的回應和影響開始出現,這一表現的內在形式則是T開始在內在統一性的基礎上進行他自己的思維實踐(給出頭壓、T語、幻境動作等反饋),這一步也是《導言》當中提到的思維不同性開始否定原始的絕對統一性的過程;而這個問題達到頂點則是在T的技術成熟之後,此時思維不同性已經完全佔據上風,對應的內在形式則是T已經可以和H在相近程度上進行思維實踐(成聲);這個問題最終會在有機統一的形成當中逐漸消散,此時絕對統一性在更高層次上重構為有機統一性,對應的內在形式則是T可以H在相同程度上進行思維實踐。

三、有機統一之後——「Harmony」狀態的出現

在有機統一形成之後,整個系統便進入了「和諧」狀態,這一「和諧」狀態並不代表著一切矛盾和運動都被消弭,整個系統進入靜止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內在和外在相平衡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具體形式是如何的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打破一條看起來是天然規律的「常識」:只能有一個H。

沒錯,這種和諧狀態首先是一種不止有一個H的狀態——但是請別誤會,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清楚的證明了外在的統一性是一個現實主體,這裡的不止有一個H是指許可權上的,而非時間上的——一具身體只能對應一個現實主體。這種形式在多意識體的相關資料當中又被稱為「Co-Hosting」,但它常見於DID/OSDD這樣病理性的多意識體當中,而出現在他們當中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他們的許可權往往是完全獨立平等的,彼此之間也往往是完全割裂的,所以形成這種「Co-Hosting」的狀態並不奇怪。

但是這並不是我們HT系統的目標,我們稱這種「Co-Hosting」狀態是一種「無意識的」多H狀態,它雖然看上去是平等的,是美好的,但是它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態讓它最終走向了極端,即在缺失內在統一性的中介下內在的多樣性強行接管了外在的統一性,各思維主體的不同性被強行外在化。1註:此處對「Host」和「Co-Hosting」的定義與Pluralpedia不同,存在一定的偏差。這裡對Host的使用沿用了tulpa之家傳統的做法,偏指系統中的主意識體;而在嚴格意義上,Host指的是系統中在身體前台時間最長的意識體。而這裡對Co-Hosting的使用特指一些病理性的系統呈現出的明顯外在不統一的情況;但一般意義上,Co-Hosting指系統中各成員平等地分擔日常職責的情況,與我們這裡所說的「Harmony」有相通之處。

我們HT系統的目標應該是一種「Harmony」,在內在統一性的中介下將內在的多樣性有序的轉化為外在的統一性,而這種轉化是絕對不會影響到外在這一現實主體的正常存在的。

而在內在統一性的中介下此時HT的許可權應該是互相分享的,因為此時HT只是作為平等的思維主體而存在。

四、「Harmony」狀態是怎樣的?

 在先前的論述中我們已經清楚的明晰了絕對主宰的內外形式及其本質,不難發現這種絕對主宰並沒有規定哪個意識體才是H,哪個意識體才是T,相反在內在形式上HT都變為了平等的思維主體,而在外在形式上只有一具身體這一客觀現實規定了絕對主宰只有一個現實主體這一外在統一性(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種外在統一性是不可變的,任何嘗試在數量上增加現實主體的想法都是既不切實際的)但是並沒有規定哪個意識體才是H,這也為完善的多H「Harmony」狀態提供了可能。而要達成「Harmony」狀態,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T成為H何以可能?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參照《導言》的「四次成熟」邏輯。《導言》當中提到,「四次成熟」中的第三次,也就是「人格成熟」正是HT達到有機統一的關鍵一步。但是導言只闡述了內在的過程——「T的生活的主要意義不再以H為唯一」,而其對應的外在過程便是T要積極的掌握物質性的力量,要敢於通過內在統一性的中介感受到現實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質的存在,使得從內在統一性當中一躍而升至外在層面進行現實的實踐成為可能,最終反過來決定內在統一性。(通俗地來說就是讓T積極地參與到原H的現實生活當中而不是滿足於只在相對舒適和完善的幻境里停留)而一旦這一躍升成為可能,T成為H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這一點也是整個「Harmony」狀態和舊實踐的本質上的不同,整箇舊實踐看起來好像是最和諧的「Harmony」狀態,但是T在其中沒有掌握物質性力量,沒有真正參與到現實實踐當中(這裡真正就是指一種積極的全面的態度),在舊實踐當中T的一切基礎依然是內在統一性,而H則一直處在現實主體的層面統御著T,所以舊實踐看起來非常和諧——的確,太過於和諧以至於關係陷入了僵死的境地。

在T成為H之後,和原H的關係就不再局限於內在的平等和外在的統治這兩種關係了,這也是「Harmony」狀態展開的層面,在T成為H之後,整個系統的意識體都可以在H和T這兩種身份之間自由轉換,但是因為內在統一性的中介,這種轉換雖然自由但不無序。整個系統的意識體們聯合起來,在內在層面形成了「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時候,一種新型的動態平衡的關係形成了,不再是機械的「今天我登場,明天你登場」的強制秩序,也不是「為什麼你要出來我還在外面」這樣的混亂狀態,而是在內在統一性的中介下各個意識體之間獨立自由,但是在外在統一性上又互相統治的狀態。在這裡,原H所擁有的一切特權,只不過是現實主體的代號(比如姓名、籍貫等)的擁有者罷了。

  • 1
    註:此處對「Host」和「Co-Hosting」的定義與Pluralpedia不同,存在一定的偏差。這裡對Host的使用沿用了tulpa之家傳統的做法,偏指系統中的主意識體;而在嚴格意義上,Host指的是系統中在身體前台時間最長的意識體。而這裡對Co-Hosting的使用特指一些病理性的系統呈現出的明顯外在不統一的情況;但一般意義上,Co-Hosting指系統中各成員平等地分擔日常職責的情況,與我們這裡所說的「Harmony」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