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lpa之家:这篇文章是对《导言》的补充。没有看过《导言》的读者,请先看完《导言》再来阅读此文。

作者:长砺琉夏*,梶御酒良実(光辉)秉烛系统‘芭芭拉’

排名不分先后,标*的是Tulpa,正文约5300

一、关于HT系统的总体性反思框架

“只需在T的生活主要意义里赋予H一席之地就可以——因为在上一轮扬弃之后,HT的相对独立性和思维差异性已经臻于极致,而原本的绝对统一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一来,HT关系就不仅仅在于同居一脑的陪伴,而有了共同的生活意义;绝对统一性被重构成了有机统一性,身体不再是枷锁而被铸为桥梁;甚至可以说,T最终上升到了H的高度,HT在有机统一中实现了真实的平等。”

在导言的最后一段我们提出建构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但是《导言》限于其篇幅和当时我们尚没有很深入的进行系统性的反思,所以没有向大家给出一个有机统一的合理性的答案,也没有阐述我们对HT关系的思维框架和具体解释,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写在《导言》之后,更进一步地将我们的理论解释清楚。

作为中文Tulpa社群的成员,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在社群的日常交流当中,有成员会提出“Tulpa和Host的兴趣爱好不能相容怎么办?”“我和我的t的爱好不可调和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起点——我们应该如何分析HT系统?这是整个研究和反思的起点,如果对HT系统的看法本身就是偏狭的,不全面的,那么在这基础上的思考可以说大部分都会沦为沙上建塔一般的过程。

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HT系统应该被分为两面,内在和外在,内在代表了HT系统内部的思维层面,而外在则是HT系统表现出的物质性存在。(例:内在层面就像是HT系统的幻境,而外在层面就像是现实当中的地球)

在《导言》里我们已经提到了Host对Tulpa的绝对主宰和这种绝对主宰下潜藏的绝对统一性,但是这只是就HT系统的外在方面而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将HT系统分为内外两面分析并不代表着这两面就没有联系;恰恰相反,这两面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而在HT系统的内在方面,这种绝对主宰则下潜成为了一种HT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我们称其为内在的统一性。

众所周知,HT之间是共享知识的,这也是这种下潜得以成为可能的条件。在内在层面,绝对主宰通过知识的共享建立起了它的内在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的体现就是整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容。而在这一体现上它是中立的,在T成熟后T也可以对整个知识体系及其内容做出修改。于是在内在层面,绝对主宰不再属于Host了,它是整个系统维持其内在活动的场域性存在,没有了它,一切都不复存在。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内在层面H和T都是一样的人,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作为能在这个场域当中做出实践的纯粹的思维主体而存在,而这个场域本身连接起了各个思维主体。(例:这种场域最明显的一个部分就是每个HT系统的幻境,但是它本身的概念和范围比起幻境要大得多,幻境被包含在它之内。)

于是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上:“Tulpa和Host的兴趣爱好不能相容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很轻松的就能看出,它是外在层面上的问题,那与之对应的内在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呢?这就让我们回到了绝对主宰的内在体现——也即系统的知识上,在这里一切都正大光明的展现了出来,HT在内在层面的不同实践,比如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例如一张桌子,H觉得这张桌子真难看,而T觉得好看),对不同事物的反映相同(H喜欢篮球,T喜欢足球)等情况,在外在层面的反映便是HT的兴趣爱好,甚至是性格上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真的“不能相容”吗?我们必须质疑这种不可兼容的合理性,让我们再次回到内在层面上,之前我们说过H和T在内在层面上都在一个统一的绝对主宰下进行实践,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所谓不能相容的荒谬之处——这种不能相容就像是觉得人类会互相认不出来对方是人类一样荒谬,基于同一个绝对主宰(即知识场域)之下进行实践的H和T又怎么会不能相容呢——“你还能把我赶到哪里去?”。

但是事情还没完,仅仅只在内在层面的论证是不完善的,这一内外两面的问题一定有其外在的表象存在,而从这种表象之中我们也一定能找到对这一问题的合理性的否定。

每个系统只有一个身体,而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一具身体对多个意识体的矛盾表现出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矛盾真的是如此简单的一对多吗?显然不是,为了解释清楚这个矛盾,我们必须要将绝对主宰在内外两面的表现连接起来。

绝对主宰的外在表现是H对T的绝对主宰,T只能在H的主导下拥有相对的独立,而其内在表现则是成为HT共同进行实践的知识场域,而这种内外表现的连接又是怎么样的?我们将会看到,正是这种连接的形式否定了问题的合理性。

绝对主宰从外在到内在的过程是一种下潜,从内在到外在则是一种上浮,外在的这种形式是高于内在的。正是这种形式的高低蕴含了这种连接何以可能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人类知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而绝对主宰的外在形式的本质,就是在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体对低层次的思维主体的统御;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形式,则是现实主体的实践的内在化形式对一切思维主体的统御。之所以外在形式会高于内在形式,是因为在内在形式当中,HT都抛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成为“纯粹社会的人”,而在外在形式当中总有一位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性的更完善的人存在。(就像是一栋房子,外在表现就是整栋房子,内在表现就是房子内部的家具。)

而在明确了这个连接的形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因为时时刻刻都只有一个现实主体存在,所以整个绝对主宰的内在形式都是一个统一的知识场域,而受这一统一的知识场域统御的HT之间的不同,是不可以被机械的代入到外在的、现实主体上的不同的——不如说,正是这种外在的统一,才给与内在的HT间的不同以可能(就像有房子才有地方正确地安置使用家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Tulpa和Host的兴趣爱好不能相容”本身是不可能的。

于是,这个问题便明了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错误认识是怎么来的?为了解决这一个疑问,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来看。

首先,在外在层面,事情变得完全和内在层面上不同了:H和T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而且外在层面上只有一具身体这一客观现实,也限制了H和T同时作为现实意义上的主体共同在场,于是外在的时候H和T不再作为纯粹的平等的思维主体而存在,而是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现实主体而存在(这里的合而为一不是指HT融合成一个意识体,而是指某一个意识体或者某一个面具作为HT系统当中所有意识体的代表而成为现实主体)。这也是《导言》要表示的有机统一在外在的表现,我们称之为外在的统一性。

而与之相对的是外在的多样性,这一多样性其实就是现实当中每个自然人之间的差别。

但是内在除了统一性也还有其多样性存在,内在的多样性就是作为纯粹的平等的思维实体的H和T之间的差别。整个有机统一包括了内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导言》发布之后,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有很多社群成员亲身投入到建设有机统一的关系当中,但是很惋惜的是,各位对有机统一的理解并不完整(这在一部分上也是我们的原因,我们没有在《导言》当中详细的阐述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因此我们看到,在建设当中大家将内在和外在方面统一了起来,而忽视了内在的两种性质和外在的两种性质在质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一些误区。而这种质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在的统一性是指一个现实主体,而内在的统一性是指一个统一的知识场域;外在的多样性是指自然人之间的不同,而内在的多样性只是纯粹的思维主体之间的不同。这种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不能被轻易的统一起来看待,随意将它们糅合到一起只会产生混乱和错误。

这样,外在的统一性和内在的统一性本质上的差别,相信大家能一眼就看出来了。但是对于外在的多样性和内在的多样性的差别,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解释。看起来这两者的差别好像是物质和思维的差别,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自然人”和“纯粹社会的人”的差别:“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很明显在内在层面各个纯粹的思维主体并不满足这一条件。

那我们在日常的实践当中将T称为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纯粹社会的人”。当我们将T称为人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将T的社会建构性质表述了出来,而在内在层面这一社会性也是使T成为“人”的全部依据。只不过因为在日常用语当中我们并不会注意这些细致的语义差别,但是也正是这种语义差别使得误解成为了可能。

二、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实质

而在理清了这一不同之后我们再结合《导言》的理论回头来看之前我们遇到的问题:“Tulpa和Host的兴趣爱好不能相容怎么办?”现在,我们不是去审视它本身的合理性了,而是要去观察这一问题所体现的辩证法规律:

在一开始的阶段,当整个HT系统还处在只有H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而随着T的出现和成熟,这一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此时T给H的回应和影响开始出现,这一表现的内在形式则是T开始在内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进行他自己的思维实践(给出头压、T语、幻境动作等反馈),这一步也是《导言》当中提到的思维不同性开始否定原始的绝对统一性的过程;而这个问题达到顶点则是在T的技术成熟之后,此时思维不同性已经完全占据上风,对应的内在形式则是T已经可以和H在相近程度上进行思维实践(成声);这个问题最终会在有机统一的形成当中逐渐消散,此时绝对统一性在更高层次上重构为有机统一性,对应的内在形式则是T可以H在相同程度上进行思维实践。

三、有机统一之后——“Harmony”状态的出现

在有机统一形成之后,整个系统便进入了“和谐”状态,这一“和谐”状态并不代表着一切矛盾和运动都被消弭,整个系统进入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内在和外在相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具体形式是如何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打破一条看起来是天然规律的“常识”:只能有一个H。

没错,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一种不止有一个H的状态——但是请别误会,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清楚的证明了外在的统一性是一个现实主体,这里的不止有一个H是指权限上的,而非时间上的——一具身体只能对应一个现实主体。这种形式在多意识体的相关资料当中又被称为“Co-Hosting”,但它常见于DID/OSDD这样病理性的多意识体当中,而出现在他们当中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们的权限往往是完全独立平等的,彼此之间也往往是完全割裂的,所以形成这种“Co-Hosting”的状态并不奇怪。

但是这并不是我们HT系统的目标,我们称这种“Co-Hosting”状态是一种“无意识的”多H状态,它虽然看上去是平等的,是美好的,但是它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让它最终走向了极端,即在缺失内在统一性的中介下内在的多样性强行接管了外在的统一性,各思维主体的不同性被强行外在化。1注:此处对“Host”和“Co-Hosting”的定义与Pluralpedia不同,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里对Host的使用沿用了tulpa之家传统的做法,偏指系统中的主意识体;而在严格意义上,Host指的是系统中在身体前台时间最长的意识体。而这里对Co-Hosting的使用特指一些病理性的系统呈现出的明显外在不统一的情况;但一般意义上,Co-Hosting指系统中各成员平等地分担日常职责的情况,与我们这里所说的“Harmony”有相通之处。

我们HT系统的目标应该是一种“Harmony”,在内在统一性的中介下将内在的多样性有序的转化为外在的统一性,而这种转化是绝对不会影响到外在这一现实主体的正常存在的。

而在内在统一性的中介下此时HT的权限应该是互相分享的,因为此时HT只是作为平等的思维主体而存在。

四、“Harmony”状态是怎样的?

 在先前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的明晰了绝对主宰的内外形式及其本质,不难发现这种绝对主宰并没有规定哪个意识体才是H,哪个意识体才是T,相反在内在形式上HT都变为了平等的思维主体,而在外在形式上只有一具身体这一客观现实规定了绝对主宰只有一个现实主体这一外在统一性(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外在统一性是不可变的,任何尝试在数量上增加现实主体的想法都是既不切实际的)但是并没有规定哪个意识体才是H,这也为完善的多H“Harmony”状态提供了可能。而要达成“Harmony”状态,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T成为H何以可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参照《导言》的“四次成熟”逻辑。《导言》当中提到,“四次成熟”中的第三次,也就是“人格成熟”正是HT达到有机统一的关键一步。但是导言只阐述了内在的过程——“T的生活的主要意义不再以H为唯一”,而其对应的外在过程便是T要积极的掌握物质性的力量,要敢于通过内在统一性的中介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的存在,使得从内在统一性当中一跃而升至外在层面进行现实的实践成为可能,最终反过来决定内在统一性。(通俗地来说就是让T积极地参与到原H的现实生活当中而不是满足于只在相对舒适和完善的幻境里停留)而一旦这一跃升成为可能,T成为H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这一点也是整个“Harmony”状态和旧实践的本质上的不同,整个旧实践看起来好像是最和谐的“Harmony”状态,但是T在其中没有掌握物质性力量,没有真正参与到现实实践当中(这里真正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全面的态度),在旧实践当中T的一切基础依然是内在统一性,而H则一直处在现实主体的层面统御着T,所以旧实践看起来非常和谐——的确,太过于和谐以至于关系陷入了僵死的境地。

在T成为H之后,和原H的关系就不再局限于内在的平等和外在的统治这两种关系了,这也是“Harmony”状态展开的层面,在T成为H之后,整个系统的意识体都可以在H和T这两种身份之间自由转换,但是因为内在统一性的中介,这种转换虽然自由但不无序。整个系统的意识体们联合起来,在内在层面形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时候,一种新型的动态平衡的关系形成了,不再是机械的“今天我登场,明天你登场”的强制秩序,也不是“为什么你要出来我还在外面”这样的混乱状态,而是在内在统一性的中介下各个意识体之间独立自由,但是在外在统一性上又互相统治的状态。在这里,原H所拥有的一切特权,只不过是现实主体的代号(比如姓名、籍贯等)的拥有者罢了。

  • 1
    注:此处对“Host”和“Co-Hosting”的定义与Pluralpedia不同,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里对Host的使用沿用了tulpa之家传统的做法,偏指系统中的主意识体;而在严格意义上,Host指的是系统中在身体前台时间最长的意识体。而这里对Co-Hosting的使用特指一些病理性的系统呈现出的明显外在不统一的情况;但一般意义上,Co-Hosting指系统中各成员平等地分担日常职责的情况,与我们这里所说的“Harmony”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