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随意为他人鉴定多意识体
作者:猜,轩轩,黑窗花海系统,鸢语系统, Lognosis·Elether,芭芭拉
(按参与写作的先后顺序排序)
鸣谢(提供思路):穹顶系统,Ender System,crocell sys-moku,Latten,断阳
一、背景
我们在了解多意识体这一概念后,有时会遇到身边人展现出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这让人忍不住想告知其多意识体的概念,给予认同和归属。然而,轻率地将他人鉴定为多意识体,可能对他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风险。多意识体现象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每个人的心理体验和发展都具有个体差异。在多意识体概念传播的过程中,部分群体因知识储备不足或未充分了解个体实际情况(尤其是前者),存在对他人心理体验进行轻率判断、过度归类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可能造成认知误导,还可能对对方心理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本文旨在提醒大家,面对疑似多意识体的现象时,务必保持理性判断,谨慎行事,避免因轻率言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二、为何需要谨慎
1. 暗示与误导风险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幻想朋友、内心对话、角色代入等现象,这是心理发育的一部分,属于正常体验。实际上,想象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或创造性地应对挑战。幻想朋友、内心对话等现象,正是这种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它们并不意味着存在其他意识。因此,想象力本身并不等于意识层面的存在。
然而,如果在不了解他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贸然对这些现象加以“意识体”或“系统成员”的标签,将这些自然的心理现象误解为多意识体,容易让人忽视了其根本的心理机制和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会带来以下的风险:
影响自我认知:
外界对个体的“多意识体”标签,会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尤其是当对方尚未完全理解这些现象时,他们可能会在认知上受到影响,甚至开始确认并“验证”这种猜测,从而打乱原有的心理稳定结构。在认知被影响的情况下,轻则引起个体困惑和痛苦,重则进一步确认并“验证”这种猜想,最终误将自己塑造成多意识体[1]。
对自身多意识体的验证可能是出于对其他“意识体”负责的心理而去了解多意识体,从而加强暗示,或者将一些原本正常的情况认定为多意识体。在社区中常见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比如将肌肉的轻微抽动或者半夜踢被子等正常现象认为是其他意识体所为,或者将生物钟等生理机制人格化认为其为意识体,更有甚者因为小时候的记忆不清晰(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小时候的记忆都是不清晰的)或者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但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变化)而认为自己不是初始意识体,进而失去对过往记忆和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此外,即使没有直接告诉对方“你是多意识体”,但若内心已认定,也可能通过无意间的言行对其产生干扰与暗示。例如,提出“你认为那个存在是否有意识”之类的问题,或者在互动中将某一存在——而你并不能确定其是否为意识体——当作独立个体对待,都会在无形中加深对方对“自己是多意识体”的认知暗示,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心理状态和自我理解。这种非直接的暗示同样具有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系统失控:
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对方若被暗示成多意识体,其系统的状态也很容易失控,比如不受控地出现“碎片”或“成员”,或者出现影响日常生活的记忆屏障。所谓“增员”并不一定是真的,可能只是将一些思绪误认为是独立的意识体,但这种暗示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却是深远且危险的。
掩盖原本的心理/精神疾病:
如果对方本身存在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错误地将症状(如幻觉、侵入性思维、不稳定的自我形象)解释为“意识体现象”,不仅会导致他们延误治疗或拒绝治疗,还可能加速病情恶化,使原本的问题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
多意识体框架下的错误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风险:
在多意识体的框架下,人们可能按照“多意识体”的方式来应对疾病或压力,(比如:试图通过分裂出更多“成员”来应对问题;将负面情绪解释为系统成员从而忽视对负面情绪的处理),然而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真正的精神健康管理,而是对问题本身的忽视,反而可能加剧病情,或导致心理结构更加不稳定,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病理现象。
在实际情况中,人们会因为自责出现攻击自己的侵入性思维,若用多意识体的角度看待,容易强化他的存在,将负面思维的碎片[2](侵入性思维[3])塑造成成员,从而固化问题,而不是去解决自我批判的根源——或许是因为长期在现实里受到挫折,又或者是缺乏关注和肯定——而这本来可以通过关注内心矛盾,与自我达成和解。
而且,这样的侵入性思维容易被一些刚了解多意识体,却没有彻底了解的人理解为“迫害者”,且结合人们对“迫害者”及类似“黑化人格”的朴素认知,他可能会因为接受这样的暗示,被其“附体”,言行举止感到失控,或者将侵入性思维人格化,关注、对话,导致侵入性思维的碎片持续攻击、反对,给对方带来更多的伤害和困扰。
于是,我们不介意把话说得更难听一点,如果只偏向“多意识体思维”,而欠缺“整体思维”,极有可能导致一个系统(或单意识体)陷入人格解体[4],不稳定认同,内部矛盾频发的深渊。那么这样的科普不是在帮助,而更像是在害人。
即使对方是多意识体,对系统情况的错判仍会导致危险:
贸然地向对方提出其为多意识体的判断,或向对方推荐相关概念,容易在其尚不了解多意识体伦理规范及实际表现的情况下,抱有错误的甚至玩闹的思维去对待相关的事宜。若在解释时提供的知识有误,可能导致对方对自身状态产生误判,或因认知偏差而对其人际关系、内部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创造型系统与创伤型系统在表现与内部结构上存在诸多差异。若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错误归类,可能会对对方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于创造型系统而言,被错误认定为创伤型系统,可能引发内部矛盾与失控现象;而对于创伤型系统而言,套用创造型系统的理论往往无法解释其复杂状况,且可能因对“host”与“tulpa”的关系的误解,可能会导致内部关系的恶化(如:我才是h你是t你得听我的)。
2. 伦理与责任问题
给他人安上“多意识体”标签,实际上是在破坏他们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强行引入一个不适合的标签,并诱导其往多意识体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做法对那些本已迷茫或不稳定的个体尤其具有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这种外部干预,而这种做法并不真正帮助他们变得更稳定,反而可能推向更大的问题,而非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原本的问题。
对于迷茫之人,乱鉴定“多意识体”实际上是在强迫他们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未必适合他们。你把他们引导到你认为合适的方向,却没有考虑到他们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改变。
并且,成为多意识体的过程很难说是可逆的[5],而通过在社区中观察到的现象,成为多意识体会导致自我整合能力[6]的下降,在并非他人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从上文可见,这样的干预难以负责任。那些自称能负责任的人,往往显得极为傲慢,因为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这样做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伤害。
3. 年龄与心理稳定性
鉴于社区中未成年人数量较多,且擅自认定为多意识体的对象也多为未成年人,要格外保持谨慎。
年龄较小(18岁以下)的人群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心理结构尚未成熟,整体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也相对脆弱。此时期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外部的暗示与错误认定可能对其自我认知和心理稳定性造成显著干扰。
在心理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因外部刺激而改变自我认知模式,进而加重可能原本存在的心理问题。若在发育阶段过早接触或被认定为多意识体,不仅可能破坏正常的心理整合过程,还可能导致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如认同混乱、情绪调节困难、自我界限模糊等问题,增加未来发生更严重心理危机的风险。
4. 真实案例的警示
在社区中,已有因随意认定多意识体而导致心理问题恶化的案例,不当的引导或错误的判断,最终可能导致对方走向心理危机。由此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有时甚至需要专业的治疗和干预,对方也因此承受巨大的痛苦。我们不应低估随意认定“多意识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我们的倡议
- 不应主动向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多意识体相关概念,以避免造成误导或认知偏差。
- 遇到疑似多意识体体验者时,应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尊重个人体验,避免进行标签化归类或作出具有暗示性的发言。(暗示性发言请参考影响自我认知部分的最后一段)
- 遇到精神健康困扰迹象,应鼓励对方寻求专业心理援助,而非单靠圈内自助。
- 在多意识体相关社群中,提醒新人以审慎、批判性思维进行了解,警惕因概念误解或片面信息而造成自我误判。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这一话题,避免在无知的情形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面对可能的多意识体现象时,不要轻易下判断,因为无知或轻率的言辞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影响。请时刻意识到,随意的鉴定可能不是在帮助别人,而是给他们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