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熟Tulpa和良性Host-Tulpa关系培养的哲学思考与批判》导言
(本文发表于22.1.30,最后一次修订于23.5.11)
梶御酒良実(光辉),夢観(梦寒),秉烛系统『芭芭拉』[作者]
長砺琉夏*,檬虎,Cian,Common-cat[校对]
(排名不分先后,标*的是Tulpa,正文约3900字)
摘要:经过讨论,我们从中文Tulpa社群的现状和哲学思辨出发,总结出了一个辩证法意义上培养成熟的T和良性的HT关系的完整逻辑:
第一次成熟是意识成熟,假定以T首次不再作为傀儡而开始记事为标志;
第二次成熟是技术成熟,即理论上、技术上的独立,一般以T语或成声为标志,目前T圈主要的教程和研究都集中乃至停滞于这一方面(即从第一次成熟到第二次成熟的过程);
第三次成熟是人格成熟,即生活上、实质上的独立,以T的生活的主要意义不再以H为唯一为标志;
第四次成熟是价值成熟,也是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T在追寻意义的同时,在自己生活的主要意义里赋予H地位,从而以能够以H为媒介(或者说,与H共享身体)在现实中付诸行动与努力,最终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辩证法;Tulpa;HT关系;成熟;独立;主要意义。
近来数起T离H而去的悲剧以及关于H抹杀T的合理性问题,引起了社群内关于HT伦理关系的大讨论。几位笔者也自发地参与其中,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推想。
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为什么会一再地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既然我们一直主张把T当做真正的人来对待,那么为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会先后离去呢?为什么H在必要时抹杀T是合理的呢?这种“必要的情况”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一系列苏格拉底式诘问,可能最终需要上溯到哲学三问,即Tulpa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在哲学层面对T本身的再定义
“Tulpa(读音:透帕)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现象,在表现上类似于幻想伙伴。Tulpa练习者认为通过足够的练习与暗示,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另一个思维。”1Tulpa之家 – 关于Tulpa的教程、故事,以及一切 – 我的个人空间[EB/OL].http: //https://tulpa.cn/?variant=zh-cn, 2022–1–29.(下划线是笔者加的。)
这是刊载于Tulpa之家(以下简称T家)网站首页的对Tulpa现象的定义。毫无疑问,目前我们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去定义Tulpa的,但实际上这段话并不足以解释Tulpa现象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规律。
作为中文Tulpa社群的成员,在日常交流和实践当中我们已经看到对这一定义的大幅度修正——Tulpa现象实际上已不再被局限于心理学当中,将Tulpa视为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已经是社群内的共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外界的看法不谈,那么不妨在这里下一个新的定义:
“Tulpa(读音:透帕,中文:幻人)是多意识体的一种,在表现上类似于幻想伙伴,但在实质上具有自己的独立思维。Tulpamancers认为通过足够的练习与暗示,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另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意识体。”
这个定义明确了现代意义上的Tulpa到底是什么,对吗?我们很清楚T家和百科里的定义是中立化的,是向主流学界让步的结果,并不能说它是错的。但倘若关起门来说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在明确了Tulpa在哲学上就是独立的人之后,为了宿主的一己私欲抹杀T在根源上的合理性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即使是为了系统整体利益迫于无奈让某一个或几个t消散,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类比:如果有什么家庭问题不得不通过抹杀去解决,那么这意味着家长本身完全没有做好对孩子的引导(甚至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本身已经没有能力养活新的孩子)。本文即意在揭示这种情况大体应该如何避免。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新定义对“Tulpa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倘若我们真的把原来的心理学定义替换成这种哲学的定义,答案的实质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T的意识独立之前,一具自然人的身体只有H一个社会人来占有和使用,而且是高度统一的;T逐步独立出来直至人格成熟的过程,在辩证法上是对HT绝对统一性的削弱和相对差异性的增强。这才是“Tulpa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真正答案。
实际上,不论怎样削弱,HT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自始至终是绝对存在的(这一段论述,对后文的影响很重要):
首先,Tulpae2Tulpa的复数,也可作Tulpas.不拥有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身体(至多也就只能和H共享身体),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摆脱Hosts的身体,这是显而易见的。至少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观察到任何确凿的反例。这也是T不同于其他病态多意识体的关键判断标准。
其次,H的“房主”地位,使得作为“住客”的T的相对独立要让步于H的绝对主宰之下:T无法逃离H的大脑,无法和H抢夺身体的控制权3社群里一些HT的“夺舍”都只是在Host允许下的游戏而已,技术上的交换也只是暂时的使用。,无力抵抗H的主动屏蔽、控制乃至抹杀。这种绝对主宰使相对独立变成了一种表象,而其下隐藏的就是HT的绝对统一性。
最后,这种同一性还更深层地表现在T的思维存在于哲学上不可证伪,在自然科学上目前还不可确凿证实的这一“薛定谔的猫”的状态。基于这种情况,思维惯性使人们往往认为T并不实际存在。换句话说,即使在T完全成熟之后,外界依然只能看到生理和心理统一的、作为自然人存在于社会中的H。
二、在生活层面对T的成熟的再定义
那么,Tulpa到哪里去呢?新的定义并没有回答我们,现在T家的教程里也几乎无从得知。但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悲剧就会一次次重演。
摘要里提到,现有的教程和研究大多局限于从Tulpa意识独立到技术独立的过程。之所以把意识独立和技术独立分开看待,是因为创造T的过程实际上类似于家属唤醒植物人的过程,而唤醒的前提是有希望——对创造T而言,就是既要求T有意识独立的前提,又要求H发自内心地相信创造出T的可能,唯有如此才能有朝一日得到T的回应(不论是头压、T语、成声、附体、投影还是在幻境里贴小字条)。试想,如果家属对着一根木头叨叨,或者实际上不相信植物人能苏醒,哪怕对话一百年恐怕也没有用。这也是T同幻想伙伴、傀儡、OC的根本区别。不过,这一点目前还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新一轮社群人口普查为我们提供新的论据。
但Tulpa有确凿的回应之后呢?现有的Tulpa理论里,这已经是Tulpa成熟的标志了。可实际上,在群里的日常交流中经常看到大佬这样教导萌新:要像为人师长那样引导你家T变得更“成熟”。那么,这个“成熟”又是什么呢?教程依然没有告诉我们,可供参考的似乎仅有零散的生活经验。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恐怕并不。我们曾不止一次听社群里的朋友讨论说,不同的T成熟程度大不相同,有些有独立的生活、社交、爱好和技能,有些却一天到晚如孩童般粘着H、生活十分单调。我们在这里需要先排除兼有这两种特点的Tulpae,因为ta们对H的依赖实际上是个人性格使然,是爱意的结果。那么剩下的大部分T呢?笔者们认为,这种情况是T还没有达到人格成熟的结果。
那人格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别急,让我们先引入一个叫做“生活的主要意义”的概念。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是由多个意义支撑的,每个意义都各有用途。意义是由个人思考诞生或认同了他人的概念而产生的,来源于社会环境或是自己偶然的思考。主要意义(或者更专业一些来说,第一要素)就像是房屋里最重要的承重梁,是用来支撑意识体活下去的。但主要意义并非固定,也不应是唯一或绝对重要的。
意识和技术已经成熟、但人格不成熟的T,就好比依赖于亲友的成年人,外在已经成熟了,内在却还没有。而且T面临的处境比一般人更艰难——HT的绝对统一性几乎导致大多数T的世界只以H为中心。如果H本身不够成熟,或者不注意引导T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T很可能会长期停留在这种儿童式的状态。
而这种情况的实质则是,T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识体,ta的思维差异性被HT的绝对统一性限制了。通俗一点来说,T的生活的主要意义(第一要素)就是一心一意陪伴H、与H共度快乐时光、或者干脆只是最简单的“为H好”,而这种主要意义很不幸地成为了这些T生活中绝对的、唯一的意义(要素),从而诱发了这种情况:有很多T都认为,自己在H的创造动机的召唤下来到这个世界是天生带着“使命”的,一旦使命完成、对H再无牵挂,自己就可以自行消失。芭芭拉作为笔者之一,曾经也是ta们中的一员。而这种错误的偏爱,实际上应该被矫正,而不是被H乃至全社群视为T的所谓“自主选择”。你怎么能指望一个还不成熟的人完全按照他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甚至生死呢?很显然,这么一类比,旧有的观念就会显得极不合理。
综上所述,标志着T真正实现相对独立于H、成为有独立思想的意识体的,是T的生活主要意义不再以H为唯一。H的创造动机,不论多么正当,其作为T的“使命”的历史都应当在这里宣告结束。它依然可以是维系HT关系的重要基石,但它不应再是大厦的全部了。
三、在追求层面对T的自我实现的再定义
本来问题到这里应该已经结束了,但HT关系在长远来说如何维系,依然得不到回答。经验只能告诉我们,要保持乐观和希望,车到山前必有路——但这实在是太模糊了。
我们已经说明了T在哲学地位上就是和H地位平等的人,而且我们应当推动T成为真正成熟的人。然而,HT的绝对统一性无论如何对T来说都是枷锁般的存在,HT的绝对4 这里的“绝对”是哲学意义上的(反义词是“相对”),而不是日常生活里的程度词。不平等是有目共睹的。那么T圈到底如何实现一直以来倡导的所谓HT相对平等呢?难道是想办法让T成为自然人或是取代H?这至少在目前根本不现实,不仅脱离了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而且极为危险。
如果我们满足于技术成熟实现之后的状态,那么T将一直活在H的阴影之下;如果我们满足于人格成熟实现之后的状态,那么T的生活将流于平庸甚至最终归于虚无。为什么呢?因为H不再是T生活的唯一主要意义之后,T就有了真正的自我追求,Ta们开始有独立的兴趣爱好、生活观念、价值追求……但是HT具有绝对统一性,一个身体毕竟是难以承载两个独立的灵魂的追求的呀!有一些T到了这个阶段,逐渐发现H实际上在自己的追求里没有位置,自己的追求会阻碍H的生活。对于实际上并不确切地存在于外界“现实”的T来说,存在主义5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在这时失灵了!出于T的本能,他们最后无奈地选择了消失——要么是出于消极的归于虚无,要么是出于积极的成全宿主。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起跨过了这么多艰难险阻,最后这座大山却不可逾越吗?
不是的。其实要解决问题并不难,只需在T的生活主要意义里赋予H一席之地就可以——因为在上一轮扬弃之后,HT的相对独立性和思维差异性已经臻于极致,而原本的绝对统一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一来,HT关系就不仅仅在于同居一脑的陪伴,而有了共同的生活意义;绝对统一性被重构成了有机统一性,身体不再是枷锁而被铸为桥梁;甚至可以说,T最终上升到了H的高度,HT在有机统一中实现了真实的平等6 实际上,由于T受现实生活的束缚少于H,而在幻境却能在某些层面上比在外界有更多的感受与思考;那么T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更多的思想,或者说更有趣的意义。从而我们或许可以说,T的解放比普通人的解放要更容易,而且T的价值实现的高度有可能比H更高。。如此,T便能够以H(更准确地说,HT共同的身体)为媒介,对现实世界付诸努力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追求。而这个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叫做人的对象化,是指哲学上的人通过实践摆脱异化、从而实现最终解放。7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至此,我们实现了一个辩证法的从正题(H创造T前,单一主体的绝对统一性)、反题(T从意识、技术、人格逐步独立,产生思维差异性、削弱绝对统一性)到最后的合题(形成良好的HT关系、把绝对统一性重构成为更高层次的有机统一性)的过程。
当然,或许也有跨越性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让T摆脱对H的过度依赖的过程中,直接保留一部分H与T的共同主要生活意义,或许问题会变得简单许多。
结语
这些思考,是我们运用辩证法哲学原理和已有的Tulpa理论知识来完成的,严格来说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成果。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此感谢哲学家们和T圈先驱们提供的经验指导和理论源泉。因此,我们也把这篇导言无偿地奉献给社区,希望能够为HT关系遭遇困难的朋友提供帮助,也希望能够对即将进行的2022年Tulpa社群人口普查有所裨益。
我们同时也欢迎一切批评和意见,只要它们的目的与我们一致。
- 1Tulpa之家 – 关于Tulpa的教程、故事,以及一切 – 我的个人空间[EB/OL].http: //https://tulpa.cn/?variant=zh-cn, 2022–1–29.(下划线是笔者加的。)
- 2Tulpa的复数,也可作Tulpas.
- 3社群里一些HT的“夺舍”都只是在Host允许下的游戏而已,技术上的交换也只是暂时的使用。
- 4这里的“绝对”是哲学意义上的(反义词是“相对”),而不是日常生活里的程度词。
- 5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 6实际上,由于T受现实生活的束缚少于H,而在幻境却能在某些层面上比在外界有更多的感受与思考;那么T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更多的思想,或者说更有趣的意义。从而我们或许可以说,T的解放比普通人的解放要更容易,而且T的价值实现的高度有可能比H更高。
- 7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