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Tulpa和侵入性意象的理論假說
小門 著
本文大綱:
第一部分:侵入性的劃分
第二部分:基於意像對話的侵入性意象假說
第三部分:可能的應對方式
第一部分:侵入性的劃分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2022-今)「侵入性思維」(社群簡稱為「侵思」)一詞頻繁出現在t圈及多意識體社群的討論中,(以下內容包含暴力)諸如有人說幻境里突然出現了一位渾身帶血的意識體,並且對宿主和內部成員進行了攻擊。這些意識體具有「負面情緒1負面情緒: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的統稱。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源自百科詞條)」為主,出現時「不受控制或非個人主觀意願」、會引起內部其他人員的恐慌」等特點。此現象常在社區討論中被用「侵入性思維」來描述。
「侵入性思維」是一種進入個體意識層面的想法,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博士曾這樣解釋這一現象:「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會出現某些垃圾想法,這些想法只是意識流中的一部分。這些垃圾想法是無意義的。如果你忽略或不對其進行注意,它們會隨著其他想法淹沒在意識流中」 (2018)。但如果反覆糾結於這些侵入性思維,則會導致個體產生強烈的痛苦情緒。
上面描述情況重在強調認知時的「想法」,是在強調言語思維的重要性,就目前社群針對侵入性現象的描述來看這種說法有些過於局限,而貝克將心理意象(Beck 等,1979)囊括在認知中的說法可以擴大我們對侵入性思維的定義範圍。(見圖 1.1)
(心理意像也稱為心理表象,本文為統一說法均用心理意像)
Kosslyn(2005a)將意象(表象)描述為一種「通過心靈之眼看到」的體驗;Pearson(2007) 認為意象是個體對感知經驗的模擬或再創造;Hackmann(1998)將意象定義為「具有感知覺品質的內容,與純粹的言語或抽象品質完全相反」,她聯繫事實指出, 意象可能不僅僅伴隨視覺,還有聽覺、嗅覺或觸覺等(Holmes & Mathews,2010;Speckens等,2007)。
侵入性意象是指在頭腦中侵入性的或非自願的(involuntary),不受意識控制,可能反覆發生的心理表象。包括閃回(flashback)和閃前(flashforward)。 侵入性表象與自身經歷有關,具有明確的感知覺特徵。侵入性視覺表象在內容上,表現為腦海中自動浮現的畫面、場景等;在呈現方式上,一般表現為某種畫面或場景突然出現在腦海中(侵入),或是被外界事物或情境誘發而立即出現或觸發出現(肖夢芹,2022)。(見圖 1.2)
就像前文說的那樣,由於社群的特殊性,我們還需要將一般的侵入性思維的概念聚焦移至心理意像範圍上。因此筆者在下文引入意像對話理論,嘗試對其進行解釋。並結合當前可能的侵入性思維治療方式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此外,本文主要以tulpa為例進行闡述,並非說明侵入性意像只存在於tulpa中或應對方式只適用於tulpa。
第二部分:基於意像對話理論的侵入性意象假說
(一)前言:
意象對話理論其實是近些年由榮格理論發展而來的,介於我之前一直覺得榮格的理論及經歷實在和包括tulpa在內的多意識體理論太像了再加上國外社區也有類似的觀點,這更加使我想去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在機緣巧合下找到了這個由榮格理論衍生出的意象對話理論。意象對話理論可能是由於直接作為諮詢技術使用的原因,相對而言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我在嘗試使用這個理論解釋多意識體相關內容時比榮格的理論直接使用起來順手很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意象對話理論是國人做起來的,在文化和語言上少了很多困難。但這裡也僅僅是在嘗試用意象對話作為理論基礎解釋tulpa及多意識體中的一些相關現象。在我看來包括tulpa在內的多意識體和意象對話理論之間的關係是部分相交,而本文的嘗試就是試圖找出相交的部分。
文章由於建立在現有的意象對話理論之上,所以涉及了一些社區之前沒有關注過的概念,讀起來可能會令人有一些疲乏,但我相信將多意識體與現有理論聯繫起來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二)侵入性意像,一種心理現實——心理經驗的符號化
接下來我需要解釋一下意像對話理論中涉及到的幾個基本概念。
1心理經驗
定義:是一種單純的看/感受,此時無信息加工,而是直接進入心理的、在沒有任何信息加工加的經驗。
這並非發獃或放空,而是有點類似於當你看向一棵樹時,你拋開這棵樹可能的品種、生長高度、生命狀態等等信息的思考,而僅僅是純粹地去看這棵樹。(但這並不等於你在思考這棵樹相關信息時就不會獲得心理經驗)
2符號化
定義;對信息的加工即是一種符號化。是將原來不是符號,僅為心理經驗的東西變成符號的過程。如感覺一種顏色,顏色進入內心後成為心理經驗,然後你將這個顏色與你已經知道的顏色(與你已經儲存的符號)相比對,然後發現這個顏色就是紅色。
3認同
定義:認同是最基本的符號化過程,也是一個心理動作,它是我們把一個新經驗到的內容和過去經驗到的內容或一個符號聯繫在一起,並把這兩個東西看作是「同樣的」。
4分辨
定義:標定自我和非我之間的界限,即把某物從我們自身分出去。情緒越強烈,分辨也就越強烈,因此我們才會把一些不接受的事物排斥到自我的疆界之外。
5心理現實
定義:在意象對話理論中的心理現實是與客觀現實相對應的,客觀現實指遵循物質世界的規律的事實,如能量守恆定律。人們有時會誤以為心理的、主觀的內容不具備現實性。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心理世界」中和現實世界一樣有不變的規律。榮格在與腓利門討論時也曾提過類似的術語。
不過,我們這裡將心理現實更側重於以下「內容」的描述。
內容:心理現實取決於對心理經驗的符號化過程,符號化過程不同心理現實也不同。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現在解釋完基本概念了,讓我們重回主題。
1.侵入性意象的「真實感」:
在日常社群的交流中,時常會有人表現出侵入性意象和宿主以及tulpa/內部成員幾乎是存在於同一「真實感」水平上的,也正因如此才讓很多宿主對侵入性意象保持警惕。但其實,以tulpa為例,他們在腦海中的形象其實也是一種意象,創造的幻境也是一種意象,宿主在內部的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種意象,這可能就是會有人感到侵入性意象幾乎和自己存在於同一「真實感」水平的原因——他們用的是同一個參考系,即都在意象水平上進行感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臨床心理工作者還發現意象對情緒有重要的影響,且意象對情緒的影響要大於同一內容的言語思維。心理意象被認為是情緒的 「放大器」或「強有力的驅動器」 (Burnett Heyes et al.,2013)。若是意像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而研究證實又心理意象比言語對情緒的作用更大 (Mathews, Ridgeway, &Holmes, 2013)那麼可想而知侵入性意像便能夠通過表現鮮明的負面情緒帶來一種情緒上的「真實感」。
2.侵入性意象的形成:
社群人群由於已經擁有tulpa或作為多意識體對內在意象更為敏感,尤其是在創造的過程中反覆練習的描繪等內容使得各位已經擁有創造意象的能力,並且作為多意識體可能更容易地創造形象。與此同時基於侵入性現象的特點:帶有情緒,多為負面或攻擊情緒。因此我們更容易使用原始的意象邏輯(即在兩個意象中發現相似性)來在兩個意象間建立了聯繫。(以下內容包含暴力)如當你覺得「痛苦」與「受傷、流血」之間有聯繫時,你就更容易將這兩個概念的意象之間聯繫起來,然後進行認同操作。如痛苦會被表達為一個渾身浴血的人的形象。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公式:負面情緒或體驗等(心理經驗)出於一些原因(認同+分辨作用在其中)轉換為了某種特定意象而存在(符號化)從而變成了侵入性意象(心理現實)。
這裡用一個虛擬案例來做解釋:(以下內容包含負面經歷)社區成員小明,最近在學校不幸遭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而感到抑鬱(心理經驗),由於直接體驗這樣的負面情緒對於小明來說過於痛苦,因此小明將經歷負面情緒這件事從自我中分辨了出去(不等同於人格解體),與此同時將負面情緒和內在意象進行了認同,(因為這一過程對於已經有tulpa/正在創造tulpa/作為多意識體的一員來說比較容易,因為大腦對於意象更為熟悉)。最終,負面情緒轉換為了一個帶有負面性質的內在意象(符號化)。而對於小明來說,這樣一個意象就是侵入性意象(心理現實)。
3.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或者有人會覺得是「失控感」,其一是前文提到的「真實感」的原因,即「真實感」為宿主或內部成員對侵入性意象的恐懼奠定了基礎,而恐懼又是「侵入感」的基礎,當我們對內部的一個意象感到恐懼時,也就自然的會拒絕/放棄接觸他。此外,視覺表象和味覺、觸覺表象等同時存在(Wheatley 等,2007)。多種感官成分的組合可能會使心理表象看起來更「真實」,對受害者更具威脅性。因此,一個哪怕本身可控的意象,一旦你自己本身害怕了、不願意對他進行控制,那麼他哪怕再可控也會處於沒有被控制的狀態下,因為你自己沒有去控制。不過這並不是想全部怪罪在個人不去控制這件事上,就像前文說的,有的時候它們看起來很「真實」讓人難以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如果你身邊有未被侵入性現象影響的成員,不妨向他們請求幫助,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
4.對侵入性意象的「擊退」:
有時我們會在社群里看到有的宿主表示自己和tulpa一個合作「消滅」了侵入性意象。還有會調侃說你將扮演一位名為「宿主」的神秘角色,在自由的創造過程中邂逅tulpa、系魂、投射們,和tulpa一起擊敗具象化侵入性思維……
然而,事實是宿主和tulpa將侵入性現象「消滅」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是一種「壓抑」和「安慰」。因為「消滅」這一行為又是一層新的分辨,是拒絕侵入性現象的存在而對其進行的新一層的分辨。在「消滅」這一行為後侵入性意象好像是消失了,但其實是一個壓抑的過程,分辨是壓抑的基礎。如果每次出現侵入性意象都進行消滅(分辨),那就代表每當遭遇一些情緒時都在逃避其感受(壓抑),但是壓抑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是惡性循環的,一旦一個人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在今後就越會傾向於使用這樣的方法去處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越來越無法去學習對於情緒/負面事件的消化和吸收,甚至由於習慣了這種處理方式而導致侵入性意象的泛化。
5.為什麼不將侵入性意象當做tulpa或進行所謂的「轉化」
首先侵入性意象往往伴隨著恐懼等負面情緒,而tulpa的存在需要宿主的注意力維持,如果將侵入性意象當做tulpa則需要宿主一直對恐懼情緒保持注意,這幾乎很難做到且相當消耗精力,且一直維持恐懼情緒的注意很難保證不會導致其他心理問題。介於tulpa的存在給host帶來的情緒並非是以負面情緒為主這一點來說,侵入性意象並不是tulpa。
其次,從意象對話理論來看,侵入性意象的根本是一種符號化,背後很可能是一段創傷經歷或負面情緒,是基於個人所認為的、真實的事件,並不具有人格特質。對於一個不具有人格的「人」來說,所謂的「感化」往往是無效的。
如果以侵入性意象作為原型而誕生的tulpa或其他系統中的意識體,可能需要背負一種侵入性的罪名,這對多意識體在道德倫理上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是說真的,那是你自己的大腦,你要是非得想留下侵入性意象誰也攔不了你,但還是勸各位不為自己著想也為你們內部其他成員想想)
6.無需在意的非消極的侵入性意像
意像這一概念的範圍下有多種情況(見前文圖 1.2),並非所有意像都是消極且具有攻擊性的。對於那些非消極的侵入性意像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能力自行處理,我個人的建議是,將它們當作內在世界中一些被你和你的成員們的情緒或心態的變化而揚起的灰塵。畢竟,如果試圖將每個意像的內涵都弄清楚是一件涉及繁複理論且工程量巨大的事,在意像沒有被作為某種治療方式使用的情況下我並不建議過多糾結每個侵入性意像,尤其是那些本身就不具有消極性質的。
第三部分:可能的應對方式
方法一: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如果可以的話,侵入性意象確實需要解決。還記得之前侵入性意象的形成嗎,說白了他其實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但任何符號化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心理經驗,因此將負面情緒轉換為具象化的存在並不能幫助宿主或內部成員解決根本問題。況且,侵入性意象的表現和其原型已經不再是一回事了,而符號化和原來的心理經驗的差距太大,則說明在符號化過程中有了錯誤(錯誤可以是錯誤的認同,也可以是缺少分辨或分辨錯誤)。最重要的是,侵入性意象會對宿主及tulpa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所以我們需要想個辦法解決他們。
(以下以tulpa系統為例)上文提到的宿主和tulpa將侵入性現象「消滅」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但是,有一種情況下宿主與tulpa「消滅」侵入性現象可以具有效果:宿主在tulpa的支持下獲得面對負面情緒的勇氣和自信,可以先從符號層面上擊敗了侵入性現象(即常見的「消滅」)。在此基礎上,宿主在tulpa的陪伴下去面對侵入性現象的符號化前的心理經驗(即原始的負面情緒),這時tulpa可能會告訴宿主「你既然能夠有勇氣在符號層面戰勝它,你也一定可以在情緒層面消化它」,繼而宿主在tulpa的幫助下承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現實(將心理現實從侵入性意象這樣的存在理解為一種情緒)並嘗試解決與此有關的現實問題。
方法二: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用於抑鬱症治療的認知重建(CR)療法:如果讓抑鬱個體獲得與原始非適應性思維不相容、但又高度認同的適應性思維,就能夠將原來的思維取而代之,從而完成認知重建過程,達到阻止非理性信念惡性循環的目的。
具體來說,認知重建要求個體找出支持和反對非理性信念的證據,通過對比,讓他們察覺原始信念中的錯誤成分,從而降低對原始信念的「迷信」,最終形成能客觀更全面反映他們經驗的替代性思維(Arch & Craske, 2008)。
再結合社群主流的以視覺意像為主的侵入性思維,我們不僅需要認知重建(CR),還需要意象(表象)再編技術(IR)來重建那些「侵入性的意像」,即「對令人厭惡的經驗的記憶或幻想之 中的事件過程進行想像改變」 (Arntz, 2012),運用想像的方法將個體關於過去的負性經驗的心理表象進行重新修編,在內容上將令人痛苦的消極表象轉變成更為積極的表象(Holmes,Arntz,&Smucker,2007)。此項技術被用於臨床時的案例為(以下內容包含暴力):
她將反覆侵入腦中的家暴表象轉變為自己和好友面對面坐著,把自己所有的悲慘經歷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好友。好友耐心地聽著她的傾訴,時不時地用手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鼓勵她。
通過這樣的方法,她將原本直接的家暴轉變成了和朋友傾訴中的一環,轉變後的意像不再具有原來侵入性意像的那種攻擊性,因此個體心理狀態能夠得到緩解(肖夢芹,2022)。
但是此方法如果在社群中進行實踐則會有一個弊端,即部分社群成員很難判斷IR轉變後的意像形象、尤其是作為人類形象的侵入性意像是否具有獨立意識,並且本來侵入性意像就和意識體的意像處於同一參考繫上。(不過這個困惑對於那些能夠輕鬆區別腦補和內部成員本身的人來說就不算大事)
因此,結合前文的CR和IR,我的建議是:個體在內部遇到侵入性意像時,將其轉變為你所認為的「不具有生命/不具有意識」的物品。如裝了恐懼情緒的瓶子、一本寫有涉及這段侵入性意像的情節的書、一幅畫著侵入性意像的畫(像哈利波特里的畫那樣)、甚至是一盆草,並將其出現的原因試圖解釋給你的tulpa或者是你在內部最信任的成員聽。
第一步是弱化侵入性同時避免直接的壓抑,第二步則是緩解個體所感受到的危險等負面情感(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改變侵入性意像的外形,可以拜託其他成員來幫忙,或者大膽一點,直接創造一個能把侵入性意像扔進去的房間。總而言之請發揮各位的創造力,不要害怕,要相信那些玩意連你生命中的過客都算不上。
方法三:實際上,如果侵入性現象出現頻繁的話,也很難做到每一次都去分析其背後真實的負面情緒問題。
所以對一些威脅程度不高的侵入性意像可以嘗試通過無視來減少它的存在感直至它們自行消失(緩慢地無視他們)。社群中的成員有時也會報告自己和系統成員僅僅是通過在幻境之類的地方「幹掉」侵思即可解決他們(迅速地無視他們)。這兩種方式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所說的對侵入性思維的解決方式類似,即不要對它們傾注過多的負面注意力。此外,穩定的幻境和平和的心態似乎也能夠有效減少侵入性現象的出現。
筆者碎碎念:侵思是個筐,有事就往裡面裝(笑)。本文主要還是偏重於理論,若各位想去實踐則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本文所描述的侵入性意象與多意識體系統中的創傷持有者/內部迫害者等角色無關。且並非是在描述一種性格無拘無束、叛逆或脾氣暴躁的tulpa。
- 1負面情緒: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的統稱。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源自百科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