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Tulpa和侵入性意象的理論假說
(本文發表於2023.4.19,最後一次修訂於2023.5.11)
Tulpa現象的應用理論1應用理論:主要圍繞tulpa這一現象而發生的各種子類現象(此子類現象也可能發生在除tulpa現象以外的情況中)假說
——基於現代心理學意象對話理論
小門 著
前言
意象對話理論其實是近些年由榮格理論發展而來的,介於我之前一直覺得榮格的理論及經歷實在和包括tulpa在內的多意識體理論太像了(像在用小刀吃牛排)再加上國外社區也有類似的觀點,這更加使我想去關注這方面的內容,輾轉幾周找到了這個由榮格理論衍生出的意象對話理論。意象對話基本被用在心理諮詢中作為一種技術來使用,且被稱為榮格理論的本土化發展。不過在我看來,如果意象對話理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多意識體,而多意識體又是全球性現象,那麼本土化這種說法就有些不恰當了。其次,意象對話理論可能是由於直接作為諮詢技術使用的原因,相對而言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我在嘗試使用這個理論解釋tulpa相關內容時比榮格的理論直接使用起來順手很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意象對話理論是國人做起來的,在文化和語言上少了很多隔閡。但這裡也僅僅是在嘗試用意象對話作為理論基礎解釋tulpa相關現象(像在用筷子吃牛排)。在我看來包括tulpa在內的多意識體和意象對話理論之間的關係是部分相交,而本文的嘗試就是試圖找出相交的部分。
文章由於建立在現有的意象對話理論之上,所以涉及了一些社區之前沒有關注過的概念,讀起來可能會令人有一些疲乏。但我相信將tulpa與現有理論聯繫起來這件事是有意義的,至少可以在今後被質疑tulpa缺少理論支持時作為一個緩衝板。
侵入性意象假說:一種心理現實
——心理經驗的符號化
首先我需要對侵入性意象這一詞做一個單獨的解釋。
侵入性意象其實在最近的一段時間(2022-2023)頻繁出現在t圈甚至以多意識體為主的討論中,(以下內容包含暴力)諸如有人說幻境里突然出現了一位渾身帶血的意識體,並且對宿主和tulpa進行了攻擊。這些意識體具有「*負面情緒」為主,出現「不受控制或非個人主觀意願」、會引起內部其他人員的恐慌」等特點。此現象常在社區討論中被用「侵入性思維」來描述。
*負面情緒: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的統稱。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源自百科詞條)
但是這裡我推薦各位用侵入性意象來描述這種情況,其原因如下:
首先,侵入性思維是一種進入個體意識層面的想法,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博士曾這樣解釋這一現象:「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會出現某些垃圾想法,這些想法只是意識流中的一部分。這些垃圾想法是無意義的。如果你忽略或不對其進行注意,它們會隨著其他想法淹沒在意識流中」 (2018)。但如果反覆糾結於這些侵入性思維,則會導致個體產生強烈的痛苦情緒。由此可見侵入性思維更多側重的是「想法」,而非一種看起來可以自由行動的「意識體」。而且將此現象用侵入性思維來描述容易和確實想說侵入性思維的人在術語上撞車從而造成歧義和誤解。
其次,「意象」(imagery)一詞主要描述的是以視覺化的形象方式出現的內容,不過它也可以以聽覺和其他感覺的方式出現,這更符合社群里人們對於這類現象的描述。(也就是說意象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形象,也可能是一種幻境環境的變化,在內部時感受到的知覺扭曲等)保留「侵入性」則是尊重個體對這種現象主觀上的一種「失控」感受。
接下來我需要解釋一下幾個基本概念。
心理經驗
定義:是一種單純的看/感受,此時無信息加工,而是直接進入心理的、在沒有任何信息加工加的經驗。
這並非發獃或放空,而是有點類似於當你看向一棵樹時,你拋開這棵樹可能的品種、生長高度、生命狀態等等信息的思考,而僅僅是純粹地去看這棵樹。(但這並不等於你在思考這棵樹相關信息時就不會獲得心理經驗)
符號化
定義;對信息的加工即是一種符號化。是將原來不是符號,僅為心理經驗的東西變成符號的過程。如感覺一種顏色,顏色進入內心後成為心理經驗,然後你將這個顏色與你已經知道的顏色(與你已經儲存的符號)相比對,然後發現這個顏色就是紅色。
認同
定義:認同是最基本的符號化過程,也是一個心理動作,它是我們把一個新經驗到的內容和過去經驗到的內容或一個符號聯繫在一起,並把這兩個東西看作是「同樣的」。
分辨
定義:標定自我和非我之間的界限,即把某物從我們自身分出去。情緒越強烈,分辨也就越強烈,因此我們才會把一些不接受的事物排斥到自我的疆界之外。
心理現實
定義:在意象對話理論中的心理現實是與客觀現實相對應的,客觀現實指遵循物質世界的規律的事實,如能量守恆定律。人們有時會誤以為心理的、主觀的內容不具備現實性。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心理世界」中和現實世界一樣有不變的規律。榮格在與斐樂蒙討論時也曾提過類似的術語2 他(斐樂蒙)教導我:「若見室中有人,你也不會說造就了他們,或者你對他們負責。」如此,他逐漸使我明白心理客觀性——「心靈的現實」。。
不過,我們這裡將心理現實更側重於以下「內容」的描述。
內容:心理現實取決於對心理經驗的符號化過程,符號化過程不同心理現實也不同。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現在解釋完基本概念了,讓我們重回主題。
侵入性意象的「真實感」:
在日常社群的交流中,時常會有人表現出侵入性意象和宿主以及tulpa幾乎是存在於同一「真實感」水平上的,也正因如此才讓很多宿主對侵入性意象保持警惕。但其實tulpa在心裡的形象其實也是一種意象,創造的幻境也是一種意象,宿主在內部的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種意象,這可能就是會有人感到侵入性意象幾乎和自己存在於同一「真實感」水平的原因——他們用的是同一個參考系,即都在意象水平上進行感受。
侵入性意象的形成:
社群人群由於已經擁有tulpa或對內在意象更為敏感,在創造tulpa和幻境過程中反覆練習的描繪等內容使得各位已經擁有創造意象的能力,並且能更容易地創造形象。與此同時基於侵入性現象的特點:帶有情緒,多為負面或攻擊情緒。因此我們更容易使用原始的意象邏輯(即在兩個意象中發現相似性)來在兩個意象間建立了聯繫。如當你覺得「痛苦」與「受傷、流血」之間有聯繫時,你就更容易將這兩個概念的意象之間聯繫起來,然後進行認同操作。(以下內容包含暴力)如痛苦會被表達為一個渾身浴血的人的形象。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公式:負面情緒或體驗等(心理經驗)出於一些原因(認同+分辨作用在其中)轉換為了某種特定意象而存在(符號化)從而變成了侵入性意象(心理現實)。
這裡用一個虛擬案例來做解釋:(以下內容包含負面經歷)社區成員小明,最近在學校不幸遭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而感到抑鬱(心理經驗),由於直接體驗這樣的負面情緒對於小明來說過於痛苦,因此小明將經歷負面情緒這件事從自我中分辨了出去(不等同於人格解體),與此同時將負面情緒和內在意象進行了認同,(因為這一過程對於已經有tulpa/正在創造tulpa/作為多意識體的一員來說比較容易,因為大腦對於意象更為熟悉)最終,負面情緒轉換為了一個帶有負面性質的內在意象(符號化)。而對於小明來說,這樣一個意象就是侵入性意象(心理現實)。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或者有人會覺得是「失控感」,其一個是前文提到的「真實感」的原因,真實感為宿主或tulpa對侵入性意象的恐懼奠定了基礎,而恐懼又是「侵入感」的基礎,當我們對內部的一個意象感到恐懼時,也就自然的會拒絕/放棄接觸他。因此,一個哪怕本身可控的意象,一旦你自己本身不願意對他進行控制,那麼他哪怕再可控也會處於沒有被控制的狀態下,因為你自己沒有去控制。
對侵入性意象的「擊退」:
有時我們會在社群里看到有的宿主表示自己和tulpa一個合作「消滅」了侵入性意象。還有會調侃說你將扮演一位名為「宿主」的神秘角色,在自由的創造過程中邂逅tulpa、系魂、投射們,和tulpa一起擊敗具象化侵入性思維……
然而,事實是宿主和tulpa將侵入性現象「消滅」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是一種「壓抑」和「安慰」。因為「消滅」這一行為又是一層新的分辨,是拒絕侵入性現象的存在而對其進行的新一層的分辨。在「消滅」這一行為後侵入性意象好像是消失了,但其實是一個壓抑的過程,分辨是壓抑的基礎。如果每次出現侵入性意象都進行消滅(分辨),那就代表每當遭遇一些情緒時都在逃避其感受(壓抑),但是壓抑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是惡性循環的,一旦一個人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在今後就越會傾向於使用這樣的方法去處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越來越無法去學習對於情緒/負面事件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導致侵入性意象的泛化。
為什麼不能將侵入性意象當做或「轉化為」tulpa?
首先侵入性意象往往伴隨著恐懼等負面情緒,而tulpa的存在需要宿主的注意力維持,如果將侵入性意象當做tulpa則需要宿主一直對恐懼情緒保持注意,這幾乎很難做到且相當消耗精力,且一直維持恐懼情緒的注意很難保證不會導致其他心理問題。介於tulpa的存在是良性的這一點來說,侵入性意象並不是tulpa。
其次,侵入性意象的根本是一種符號化,背後很可能是一段創傷經歷或負面情緒,並不具有人格特質。對於一個不具有人格的「人」來說,所謂的「感化」往往是無效的。
如果以侵入性意象作為原型而誕生的tulpa或其他系統中的意識體,可能需要背負一種侵入性的罪名,這對多意識體在道德倫理上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是說真的,那是你自己的大腦,你要是非得想留下侵入性意象誰也攔不了你,但還是勸各位不為自己著想也為你們內部其他成員想想)
如何解決侵入性意象: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就是侵入性意象確實需要解決。還記得之前侵入性意象的形成嗎,說白了他其實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但任何符號化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心理經驗,因此將負面情緒轉換為具象化的存在並不能幫助宿主或內部成員解決根本問題。況且,侵入性意象的表現和其原型已經不再是一回事了,而符號化和原來的心理經驗的差距太大,則說明在符號化過程中有了錯誤(錯誤可以是錯誤的認同,也可以是缺少分辨或分辨錯誤)。最重要的是,侵入性意象會對宿主及tulpa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所以我們需要想個辦法解決他們。
(以下以tulpa系統為例)上文提到的宿主和tulpa將侵入性現象「消滅」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但是,有一種情況下宿主與tulpa「消滅」侵入性現象可以具有效果:宿主在tulpa的支持下獲得面對負面情緒的勇氣和自信,可以先從符號層面上擊敗了侵入性現象(即常見的「消滅」)。在此基礎上,宿主在tulpa的陪伴下去面對侵入性現象的符號化前的心理經驗(即原始的負面情緒),這時tulpa可能會告訴宿主「你既然能夠有勇氣在符號層面戰勝它,你也一定可以在情緒層面消化它」,繼而宿主在tulpa的幫助下承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現實(將心理現實從侵入性意象這樣的存在理解為一種情緒)並嘗試解決與此有關的現實問題。
會發生侵入性現象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對經歷負面情緒/事件的拒絕和抵觸。誠然這令人痛苦,但痛苦也作為人生的一部分組成在你我的生命中。
*本文所描述的侵入性意象與多意識體系統中的創傷持有者/內部迫害者等角色無關。且並非是在描述一種性格無拘無束、叛逆或脾氣暴躁的tul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