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23.4.19,最后一次修订于2023.5.11)

Tulpa现象的应用理论1应用理论:主要围绕tulpa这一现象而发生的各种子类现象(此子类现象也可能发生在除tulpa现象以外的情况中)假说

——基于现代心理学意象对话理论

小门 著

前言

意象对话理论其实是近些年由荣格理论发展而来的,介于我之前一直觉得荣格的理论及经历实在和包括tulpa在内的多意识体理论太像了(像在用小刀吃牛排)再加上国外社区也有类似的观点,这更加使我想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辗转几周找到了这个由荣格理论衍生出的意象对话理论。意象对话基本被用在心理咨询中作为一种技术来使用,且被称为荣格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意象对话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多意识体,而多意识体又是全球性现象,那么本土化这种说法就有些不恰当了。其次,意象对话理论可能是由于直接作为咨询技术使用的原因,相对而言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我在尝试使用这个理论解释tulpa相关内容时比荣格的理论直接使用起来顺手很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意象对话理论是国人做起来的,在文化和语言上少了很多隔阂。但这里也仅仅是在尝试用意象对话作为理论基础解释tulpa相关现象(像在用筷子吃牛排)。在我看来包括tulpa在内的多意识体和意象对话理论之间的关系是部分相交,而本文的尝试就是试图找出相交的部分。

文章由于建立在现有的意象对话理论之上,所以涉及了一些社区之前没有关注过的概念,读起来可能会令人有一些疲乏。但我相信将tulpa与现有理论联系起来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在今后被质疑tulpa缺少理论支持时作为一个缓冲板。

侵入性意象假说:一种心理现实

——心理经验的符号化

首先我需要对侵入性意象这一词做一个单独的解释。

侵入性意象其实在最近的一段时间(2022-2023)频繁出现在t圈甚至以多意识体为主的讨论中,(以下内容包含暴力)诸如有人说幻境里突然出现了一位浑身带血的意识体,并且对宿主和tulpa进行了攻击。这些意识体具有“*负面情绪”为主,出现“不受控制或非个人主观意愿”、会引起内部其他人员的恐慌”等特点。此现象常在社区讨论中被用“侵入性思维”来描述。

*负面情绪: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的统称。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源自百科词条)

但是这里我推荐各位用侵入性意象来描述这种情况,其原因如下:

首先,侵入性思维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博士曾这样解释这一现象:“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出现某些垃圾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意识流中的一部分。这些垃圾想法是无意义的。如果你忽略或不对其进行注意,它们会随着其他想法淹没在意识流中” (2018)。但如果反复纠结于这些侵入性思维,则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由此可见侵入性思维更多侧重的是“想法”,而非一种看起来可以自由行动的“意识体”。而且将此现象用侵入性思维来描述容易和确实想说侵入性思维的人在术语上撞车从而造成歧义和误解。

其次,“意象”(imagery)一词主要描述的是以视觉化的形象方式出现的内容,不过它也可以以听觉和其他感觉的方式出现,这更符合社群里人们对于这类现象的描述。(也就是说意象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也可能是一种幻境环境的变化,在内部时感受到的知觉扭曲等)保留“侵入性”则是尊重个体对这种现象主观上的一种“失控”感受。

接下来我需要解释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心理经验

定义:是一种单纯的看/感受,此时无信息加工,而是直接进入心理的、在没有任何信息加工加的经验。

这并非发呆或放空,而是有点类似于当你看向一棵树时,你抛开这棵树可能的品种、生长高度、生命状态等等信息的思考,而仅仅是纯粹地去看这棵树。(但这并不等于你在思考这棵树相关信息时就不会获得心理经验)

符号化

定义;对信息的加工即是一种符号化。是将原来不是符号,仅为心理经验的东西变成符号的过程。如感觉一种颜色,颜色进入内心后成为心理经验,然后你将这个颜色与你已经知道的颜色(与你已经储存的符号)相比对,然后发现这个颜色就是红色。

认同

定义:认同是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动作,它是我们把一个新经验到的内容和过去经验到的内容或一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两个东西看作是“同样的”。

分辨

定义:标定自我和非我之间的界限,即把某物从我们自身分出去。情绪越强烈,分辨也就越强烈,因此我们才会把一些不接受的事物排斥到自我的疆界之外。

心理现实

定义:在意象对话理论中的心理现实是与客观现实相对应的,客观现实指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的事实,如能量守恒定律。人们有时会误以为心理的、主观的内容不具备现实性。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心理世界”中和现实世界一样有不变的规律。荣格在与斐乐蒙讨论时也曾提过类似的术语2 他(斐乐蒙)教导我:“若见室中有人,你也不会说造就了他们,或者你对他们负责。”如此,他逐渐使我明白心理客观性——“心灵的现实”。

不过,我们这里将心理现实更侧重于以下“内容”的描述。

内容:心理现实取决于对心理经验符号化过程,符号化过程不同心理现实也不同。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现在解释完基本概念了,让我们重回主题。

侵入性意象的“真实感”:

在日常社群的交流中,时常会有人表现出侵入性意象和宿主以及tulpa几乎是存在于同一“真实感”水平上的,也正因如此才让很多宿主对侵入性意象保持警惕。但其实tulpa在心里的形象其实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幻境也是一种意象,宿主在内部的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种意象,这可能就是会有人感到侵入性意象几乎和自己存在于同一“真实感”水平的原因——他们用的是同一个参考系,即都在意象水平上进行感受。

侵入性意象的形成:

社群人群由于已经拥有tulpa或对内在意象更为敏感,在创造tulpa和幻境过程中反复练习的描绘等内容使得各位已经拥有创造意象的能力,并且能更容易地创造形象。与此同时基于侵入性现象的特点:带有情绪,多为负面或攻击情绪。因此我们更容易使用原始的意象逻辑(即在两个意象中发现相似性)来在两个意象间建立了联系。如当你觉得“痛苦”与“受伤、流血”之间有联系时,你就更容易将这两个概念的意象之间联系起来,然后进行认同操作。(以下内容包含暴力)如痛苦会被表达为一个浑身浴血的人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公式:负面情绪或体验等(心理经验)出于一些原因(认同+分辨作用在其中)转换为了某种特定意象而存在(符号化)从而变成了侵入性意象(心理现实)。

这里用一个虚拟案例来做解释:(以下内容包含负面经历)社区成员小明,最近在学校不幸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感到抑郁(心理经验),由于直接体验这样的负面情绪对于小明来说过于痛苦,因此小明将经历负面情绪这件事从自我中分辨了出去(不等同于人格解体),与此同时将负面情绪和内在意象进行了认同,(因为这一过程对于已经有tulpa/正在创造tulpa/作为多意识体的一员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大脑对于意象更为熟悉)最终,负面情绪转换为了一个带有负面性质的内在意象(符号化)。而对于小明来说,这样一个意象就是侵入性意象(心理现实)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或者有人会觉得是“失控感”,其一个是前文提到的“真实感”的原因,真实感为宿主或tulpa对侵入性意象的恐惧奠定了基础,而恐惧又是“侵入感”的基础,当我们对内部的一个意象感到恐惧时,也就自然的会拒绝/放弃接触他。因此,一个哪怕本身可控的意象,一旦你自己本身不愿意对他进行控制,那么他哪怕再可控也会处于没有被控制的状态下,因为你自己没有去控制

对侵入性意象的“击退”:

有时我们会在社群里看到有的宿主表示自己和tulpa一个合作“消灭”了侵入性意象。还有会调侃说你将扮演一位名为「宿主」的神秘角色,在自由的创造过程中邂逅tulpa、系魂、投射们,和tulpa一起击败具象化侵入性思维……

然而,事实是宿主和tulpa将侵入性现象“消灭”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是一种“压抑”和“安慰”。因为“消灭”这一行为又是一层新的分辨,是拒绝侵入性现象的存在而对其进行的新一层的分辨。在“消灭”这一行为后侵入性意象好像是消失了,但其实是一个压抑的过程,分辨是压抑的基础。如果每次出现侵入性意象都进行消灭(分辨),那就代表每当遭遇一些情绪时都在逃避其感受(压抑),但是压抑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是恶性循环的,一旦一个人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今后就越会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方法去处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越来越无法去学习对于情绪/负面事件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侵入性意象的泛化。

为什么不能将侵入性意象当做或“转化为”tulpa

首先侵入性意象往往伴随着恐惧等负面情绪,而tulpa的存在需要宿主的注意力维持,如果将侵入性意象当做tulpa则需要宿主一直对恐惧情绪保持注意,这几乎很难做到且相当消耗精力,且一直维持恐惧情绪的注意很难保证不会导致其他心理问题。介于tulpa的存在是良性的这一点来说,侵入性意象并不是tulpa。

其次,侵入性意象的根本是一种符号化,背后很可能是一段创伤经历或负面情绪,并不具有人格特质。对于一个不具有人格的“人”来说,所谓的“感化”往往是无效的。

如果以侵入性意象作为原型而诞生的tulpa或其他系统中的意识体,可能需要背负一种侵入性的罪名,这对多意识体在道德伦理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说真的,那是你自己的大脑,你要是非得想留下侵入性意象谁也拦不了你,但还是劝各位不为自己着想也为你们内部其他成员想想)

如何解决侵入性意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侵入性意象确实需要解决。还记得之前侵入性意象的形成吗,说白了他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但任何符号化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心理经验,因此将负面情绪转换为具象化的存在并不能帮助宿主或内部成员解决根本问题。况且,侵入性意象的表现和其原型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而符号化和原来的心理经验的差距太大,则说明在符号化过程中有了错误(错误可以是错误的认同,也可以是缺少分辨或分辨错误)。最重要的是,侵入性意象会对宿主及tulpa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所以我们需要想个办法解决他们。

(以下以tulpa系统为例)上文提到的宿主和tulpa将侵入性现象“消灭”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有一种情况下宿主与tulpa“消灭”侵入性现象可以具有效果:宿主在tulpa的支持下获得面对负面情绪的勇气和自信,可以先从符号层面上击败了侵入性现象(即常见的“消灭”)。在此基础上,宿主在tulpa的陪伴下去面对侵入性现象的符号化前的心理经验(即原始的负面情绪),这时tulpa可能会告诉宿主“你既然能够有勇气在符号层面战胜它,你也一定可以在情绪层面消化它”,继而宿主在tulpa的帮助下承认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现实(将心理现实从侵入性意象这样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情绪)并尝试解决与此有关的现实问题。

会发生侵入性现象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对经历负面情绪/事件的拒绝和抵触。诚然这令人痛苦,但痛苦也作为人生的一部分组成在你我的生命中。

*本文所描述的侵入性意象与多意识体系统中的创伤持有者/内部迫害者等角色无关。且并非是在描述一种性格无拘无束、叛逆或脾气暴躁的tul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