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ulpa和侵入性意象的理论假说
小门 著
本文大纲:
第一部分:侵入性的划分
第二部分:基于意像对话的侵入性意象假说
第三部分:可能的应对方式
第一部分:侵入性的划分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2022-今)“侵入性思维”(社群简称为“侵思”)一词频繁出现在t圈及多意识体社群的讨论中,(以下内容包含暴力)诸如有人说幻境里突然出现了一位浑身带血的意识体,并且对宿主和内部成员进行了攻击。这些意识体具有“负面情绪1负面情绪: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的统称。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源自百科词条)”为主,出现时“不受控制或非个人主观意愿”、会引起内部其他人员的恐慌”等特点。此现象常在社区讨论中被用“侵入性思维”来描述。
“侵入性思维”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博士曾这样解释这一现象:“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出现某些垃圾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意识流中的一部分。这些垃圾想法是无意义的。如果你忽略或不对其进行注意,它们会随着其他想法淹没在意识流中” (2018)。但如果反复纠结于这些侵入性思维,则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
上面描述情况重在强调认知时的“想法”,是在强调言语思维的重要性,就目前社群针对侵入性现象的描述来看这种说法有些过于局限,而贝克将心理意象(Beck 等,1979)囊括在认知中的说法可以扩大我们对侵入性思维的定义范围。(见图 1.1)
(心理意像也称为心理表象,本文为统一说法均用心理意像)
Kosslyn(2005a)将意象(表象)描述为一种“通过心灵之眼看到”的体验;Pearson(2007) 认为意象是个体对感知经验的模拟或再创造;Hackmann(1998)将意象定义为“具有感知觉品质的内容,与纯粹的言语或抽象品质完全相反”,她联系事实指出, 意象可能不仅仅伴随视觉,还有听觉、嗅觉或触觉等(Holmes & Mathews,2010;Speckens等,2007)。
侵入性意象是指在头脑中侵入性的或非自愿的(involuntary),不受意识控制,可能反复发生的心理表象。包括闪回(flashback)和闪前(flashforward)。 侵入性表象与自身经历有关,具有明确的感知觉特征。侵入性视觉表象在内容上,表现为脑海中自动浮现的画面、场景等;在呈现方式上,一般表现为某种画面或场景突然出现在脑海中(侵入),或是被外界事物或情境诱发而立即出现或触发出现(肖梦芹,2022)。(见图 1.2)
就像前文说的那样,由于社群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将一般的侵入性思维的概念聚焦移至心理意像范围上。因此笔者在下文引入意像对话理论,尝试对其进行解释。并结合当前可能的侵入性思维治疗方式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此外,本文主要以tulpa为例进行阐述,并非说明侵入性意像只存在于tulpa中或应对方式只适用于tulpa。
第二部分:基于意像对话理论的侵入性意象假说
(一)前言:
意象对话理论其实是近些年由荣格理论发展而来的,介于我之前一直觉得荣格的理论及经历实在和包括tulpa在内的多意识体理论太像了再加上国外社区也有类似的观点,这更加使我想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在机缘巧合下找到了这个由荣格理论衍生出的意象对话理论。意象对话理论可能是由于直接作为咨询技术使用的原因,相对而言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我在尝试使用这个理论解释多意识体相关内容时比荣格的理论直接使用起来顺手很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意象对话理论是国人做起来的,在文化和语言上少了很多困难。但这里也仅仅是在尝试用意象对话作为理论基础解释tulpa及多意识体中的一些相关现象。在我看来包括tulpa在内的多意识体和意象对话理论之间的关系是部分相交,而本文的尝试就是试图找出相交的部分。
文章由于建立在现有的意象对话理论之上,所以涉及了一些社区之前没有关注过的概念,读起来可能会令人有一些疲乏,但我相信将多意识体与现有理论联系起来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二)侵入性意像,一种心理现实——心理经验的符号化
接下来我需要解释一下意像对话理论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
1心理经验
定义:是一种单纯的看/感受,此时无信息加工,而是直接进入心理的、在没有任何信息加工加的经验。
这并非发呆或放空,而是有点类似于当你看向一棵树时,你抛开这棵树可能的品种、生长高度、生命状态等等信息的思考,而仅仅是纯粹地去看这棵树。(但这并不等于你在思考这棵树相关信息时就不会获得心理经验)
2符号化
定义;对信息的加工即是一种符号化。是将原来不是符号,仅为心理经验的东西变成符号的过程。如感觉一种颜色,颜色进入内心后成为心理经验,然后你将这个颜色与你已经知道的颜色(与你已经储存的符号)相比对,然后发现这个颜色就是红色。
3认同
定义:认同是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动作,它是我们把一个新经验到的内容和过去经验到的内容或一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两个东西看作是“同样的”。
4分辨
定义:标定自我和非我之间的界限,即把某物从我们自身分出去。情绪越强烈,分辨也就越强烈,因此我们才会把一些不接受的事物排斥到自我的疆界之外。
5心理现实
定义:在意象对话理论中的心理现实是与客观现实相对应的,客观现实指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的事实,如能量守恒定律。人们有时会误以为心理的、主观的内容不具备现实性。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心理世界”中和现实世界一样有不变的规律。荣格在与腓利门讨论时也曾提过类似的术语。
不过,我们这里将心理现实更侧重于以下“内容”的描述。
内容:心理现实取决于对心理经验的符号化过程,符号化过程不同心理现实也不同。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现在解释完基本概念了,让我们重回主题。
1.侵入性意象的“真实感”:
在日常社群的交流中,时常会有人表现出侵入性意象和宿主以及tulpa/内部成员几乎是存在于同一“真实感”水平上的,也正因如此才让很多宿主对侵入性意象保持警惕。但其实,以tulpa为例,他们在脑海中的形象其实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幻境也是一种意象,宿主在内部的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种意象,这可能就是会有人感到侵入性意象几乎和自己存在于同一“真实感”水平的原因——他们用的是同一个参考系,即都在意象水平上进行感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临床心理工作者还发现意象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且意象对情绪的影响要大于同一内容的言语思维。心理意象被认为是情绪的 “放大器”或“强有力的驱动器” (Burnett Heyes et al.,2013)。若是意像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而研究证实又心理意象比言语对情绪的作用更大 (Mathews, Ridgeway, &Holmes, 2013)那么可想而知侵入性意像便能够通过表现鲜明的负面情绪带来一种情绪上的“真实感”。
2.侵入性意象的形成:
社群人群由于已经拥有tulpa或作为多意识体对内在意象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反复练习的描绘等内容使得各位已经拥有创造意象的能力,并且作为多意识体可能更容易地创造形象。与此同时基于侵入性现象的特点:带有情绪,多为负面或攻击情绪。因此我们更容易使用原始的意象逻辑(即在两个意象中发现相似性)来在两个意象间建立了联系。(以下内容包含暴力)如当你觉得“痛苦”与“受伤、流血”之间有联系时,你就更容易将这两个概念的意象之间联系起来,然后进行认同操作。如痛苦会被表达为一个浑身浴血的人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公式:负面情绪或体验等(心理经验)出于一些原因(认同+分辨作用在其中)转换为了某种特定意象而存在(符号化)从而变成了侵入性意象(心理现实)。
这里用一个虚拟案例来做解释:(以下内容包含负面经历)社区成员小明,最近在学校不幸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感到抑郁(心理经验),由于直接体验这样的负面情绪对于小明来说过于痛苦,因此小明将经历负面情绪这件事从自我中分辨了出去(不等同于人格解体),与此同时将负面情绪和内在意象进行了认同,(因为这一过程对于已经有tulpa/正在创造tulpa/作为多意识体的一员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大脑对于意象更为熟悉)。最终,负面情绪转换为了一个带有负面性质的内在意象(符号化)。而对于小明来说,这样一个意象就是侵入性意象(心理现实)。
3.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
侵入性意象的“侵入感”或者有人会觉得是“失控感”,其一是前文提到的“真实感”的原因,即“真实感”为宿主或内部成员对侵入性意象的恐惧奠定了基础,而恐惧又是“侵入感”的基础,当我们对内部的一个意象感到恐惧时,也就自然的会拒绝/放弃接触他。此外,视觉表象和味觉、触觉表象等同时存在(Wheatley 等,2007)。多种感官成分的组合可能会使心理表象看起来更“真实”,对受害者更具威胁性。因此,一个哪怕本身可控的意象,一旦你自己本身害怕了、不愿意对他进行控制,那么他哪怕再可控也会处于没有被控制的状态下,因为你自己没有去控制。不过这并不是想全部怪罪在个人不去控制这件事上,就像前文说的,有的时候它们看起来很“真实”让人难以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如果你身边有未被侵入性现象影响的成员,不妨向他们请求帮助,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
4.对侵入性意象的“击退”:
有时我们会在社群里看到有的宿主表示自己和tulpa一个合作“消灭”了侵入性意象。还有会调侃说你将扮演一位名为「宿主」的神秘角色,在自由的创造过程中邂逅tulpa、系魂、投射们,和tulpa一起击败具象化侵入性思维……
然而,事实是宿主和tulpa将侵入性现象“消灭”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是一种“压抑”和“安慰”。因为“消灭”这一行为又是一层新的分辨,是拒绝侵入性现象的存在而对其进行的新一层的分辨。在“消灭”这一行为后侵入性意象好像是消失了,但其实是一个压抑的过程,分辨是压抑的基础。如果每次出现侵入性意象都进行消灭(分辨),那就代表每当遭遇一些情绪时都在逃避其感受(压抑),但是压抑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是恶性循环的,一旦一个人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今后就越会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方法去处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越来越无法去学习对于情绪/负面事件的消化和吸收,甚至由于习惯了这种处理方式而导致侵入性意象的泛化。
5.为什么不将侵入性意象当做tulpa或进行所谓的“转化”
首先侵入性意象往往伴随着恐惧等负面情绪,而tulpa的存在需要宿主的注意力维持,如果将侵入性意象当做tulpa则需要宿主一直对恐惧情绪保持注意,这几乎很难做到且相当消耗精力,且一直维持恐惧情绪的注意很难保证不会导致其他心理问题。介于tulpa的存在给host带来的情绪并非是以负面情绪为主这一点来说,侵入性意象并不是tulpa。
其次,从意象对话理论来看,侵入性意象的根本是一种符号化,背后很可能是一段创伤经历或负面情绪,是基于个人所认为的、真实的事件,并不具有人格特质。对于一个不具有人格的“人”来说,所谓的“感化”往往是无效的。
如果以侵入性意象作为原型而诞生的tulpa或其他系统中的意识体,可能需要背负一种侵入性的罪名,这对多意识体在道德伦理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说真的,那是你自己的大脑,你要是非得想留下侵入性意象谁也拦不了你,但还是劝各位不为自己着想也为你们内部其他成员想想)
6.无需在意的非消极的侵入性意像
意像这一概念的范围下有多种情况(见前文图 1.2),并非所有意像都是消极且具有攻击性的。对于那些非消极的侵入性意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自行处理,我个人的建议是,将它们当作内在世界中一些被你和你的成员们的情绪或心态的变化而扬起的灰尘。毕竟,如果试图将每个意像的内涵都弄清楚是一件涉及繁复理论且工程量巨大的事,在意像没有被作为某种治疗方式使用的情况下我并不建议过多纠结每个侵入性意像,尤其是那些本身就不具有消极性质的。
第三部分:可能的应对方式
方法一: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如果可以的话,侵入性意象确实需要解决。还记得之前侵入性意象的形成吗,说白了他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但任何符号化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心理经验,因此将负面情绪转换为具象化的存在并不能帮助宿主或内部成员解决根本问题。况且,侵入性意象的表现和其原型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而符号化和原来的心理经验的差距太大,则说明在符号化过程中有了错误(错误可以是错误的认同,也可以是缺少分辨或分辨错误)。最重要的是,侵入性意象会对宿主及tulpa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所以我们需要想个办法解决他们。
(以下以tulpa系统为例)上文提到的宿主和tulpa将侵入性现象“消灭”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有一种情况下宿主与tulpa“消灭”侵入性现象可以具有效果:宿主在tulpa的支持下获得面对负面情绪的勇气和自信,可以先从符号层面上击败了侵入性现象(即常见的“消灭”)。在此基础上,宿主在tulpa的陪伴下去面对侵入性现象的符号化前的心理经验(即原始的负面情绪),这时tulpa可能会告诉宿主“你既然能够有勇气在符号层面战胜它,你也一定可以在情绪层面消化它”,继而宿主在tulpa的帮助下承认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现实(将心理现实从侵入性意象这样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情绪)并尝试解决与此有关的现实问题。
方法二: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认知重建(CR)疗法:如果让抑郁个体获得与原始非适应性思维不相容、但又高度认同的适应性思维,就能够将原来的思维取而代之,从而完成认知重建过程,达到阻止非理性信念恶性循环的目的。
具体来说,认知重建要求个体找出支持和反对非理性信念的证据,通过对比,让他们察觉原始信念中的错误成分,从而降低对原始信念的“迷信”,最终形成能客观更全面反映他们经验的替代性思维(Arch & Craske, 2008)。
再结合社群主流的以视觉意像为主的侵入性思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重建(CR),还需要意象(表象)再编技术(IR)来重建那些“侵入性的意像”,即“对令人厌恶的经验的记忆或幻想之 中的事件过程进行想象改变” (Arntz, 2012),运用想象的方法将个体关于过去的负性经验的心理表象进行重新修编,在内容上将令人痛苦的消极表象转变成更为积极的表象(Holmes,Arntz,&Smucker,2007)。此项技术被用于临床时的案例为(以下内容包含暴力):
她将反复侵入脑中的家暴表象转变为自己和好友面对面坐着,把自己所有的悲惨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好友。好友耐心地听着她的倾诉,时不时地用手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鼓励她。
通过这样的方法,她将原本直接的家暴转变成了和朋友倾诉中的一环,转变后的意像不再具有原来侵入性意像的那种攻击性,因此个体心理状态能够得到缓解(肖梦芹,2022)。
但是此方法如果在社群中进行实践则会有一个弊端,即部分社群成员很难判断IR转变后的意像形象、尤其是作为人类形象的侵入性意像是否具有独立意识,并且本来侵入性意像就和意识体的意像处于同一参考系上。(不过这个困惑对于那些能够轻松区别脑补和内部成员本身的人来说就不算大事)
因此,结合前文的CR和IR,我的建议是:个体在内部遇到侵入性意像时,将其转变为你所认为的“不具有生命/不具有意识”的物品。如装了恐惧情绪的瓶子、一本写有涉及这段侵入性意像的情节的书、一幅画着侵入性意像的画(像哈利波特里的画那样)、甚至是一盆草,并将其出现的原因试图解释给你的tulpa或者是你在内部最信任的成员听。
第一步是弱化侵入性同时避免直接的压抑,第二步则是缓解个体所感受到的危险等负面情感(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改变侵入性意像的外形,可以拜托其他成员来帮忙,或者大胆一点,直接创造一个能把侵入性意像扔进去的房间。总而言之请发挥各位的创造力,不要害怕,要相信那些玩意连你生命中的过客都算不上。
方法三:实际上,如果侵入性现象出现频繁的话,也很难做到每一次都去分析其背后真实的负面情绪问题。
所以对一些威胁程度不高的侵入性意像可以尝试通过无视来减少它的存在感直至它们自行消失(缓慢地无视他们)。社群中的成员有时也会报告自己和系统成员仅仅是通过在幻境之类的地方“干掉”侵思即可解决他们(迅速地无视他们)。这两种方式和文章一开始提到的Martin Seif 和Sally Winston所说的对侵入性思维的解决方式类似,即不要对它们倾注过多的负面注意力。此外,稳定的幻境和平和的心态似乎也能够有效减少侵入性现象的出现。
笔者碎碎念:侵思是个筐,有事就往里面装(笑)。本文主要还是偏重于理论,若各位想去实践则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所描述的侵入性意象与多意识体系统中的创伤持有者/内部迫害者等角色无关。且并非是在描述一种性格无拘无束、叛逆或脾气暴躁的tulpa。
- 1负面情绪: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的统称。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源自百科词条)